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江南丝竹曲目类型及来源


    内容提要:环太湖地区的民族器乐乐种江南丝竹,其曲目积累迄今已有数百首以上,联系这些曲目生成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根据迄今收集整理在册并在民间和专业场合经民间艺人乐班、近代文人乐社和现代专业乐团演奏过的乐曲分析,江南丝竹乐曲整体上即显现出有素材来源、生存范围和传播途径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三种不同文化类型的曲目。其中“民间传统曲目”、“雅集编配曲目”,在当代不仅应当得到更多理论研究和演习机会,使之继续传承;“专业创作曲目”亦应当同时予以重视和提倡,使之能持续发展。
    关 键 词:传统器乐/乐种/江南丝竹/曲目
    作者简介:伍国栋,民族音乐学家,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环太湖地区的江南丝竹作为传统小型器乐合奏“乐种”,在其本体音乐构成中,传统曲目的生成和积累是为这一音乐品种的核心部分。江南丝竹乐种迄今到底有多少传统曲目积累和流传?可以说其定数是难于统计和估量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根据20世纪晚期完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收集、整理系统工程之一的《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上海卷》(以下简称《上海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江苏卷》(以下简称《江苏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集成·浙江卷》(以下简称《浙江卷》)①等“集大成”的音乐资料著述,从中了解到江南丝竹传统乐曲积累和传播的大体面貌。其中《上海卷》选载收集的江南丝竹传统曲目65首(39—103),《江苏卷》选载收集的江南丝竹传统曲目75首(170—244),《浙江卷》选载收集的江南丝竹传统曲目77首(32—108),三地区选载共217首。
    仅此统计数字而言,江南丝竹传统乐曲在民间的确有非常丰富的遗存和积累。统观这些曲目音乐材料的历史来源,总体上可以将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环太湖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乐曲;另一类是经环太湖地区都市文人乐社和专业丝竹乐社成员根据古典乐曲或民间乐曲整理、移植编配的传统乐曲。
    其后至21世纪初,江苏文艺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江南丝竹音乐大成》②(图1),在精选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所载以上两大类来源传统曲目的同时,又精选了近代音乐家根据江南地区民间原有曲调改编的丝竹乐曲和现代专业音乐家创作的一部分旨在弘扬和发展江南丝竹音乐创作的江南丝竹新曲,将其合编成册,共汇录江南丝竹乐曲148首。
    
    图1《江南丝竹音乐大成》书影
    这样一来,联系各种曲目生成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根据迄今收集、整理在案并在民间和专业场合经民间艺人乐班、近代文人乐社和现代专业乐团演奏过的江南丝竹乐曲,即显现出已经包含有了素材来源、生存范围和传播途径不尽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三种不同文化类型曲目。
    这三种不同文化类型曲目即为:清末民初以前即在民间流行的与民间乐人和民俗活动演奏相关的“民间传统乐曲”;20世纪初开始产生的与文人雅集和自娱自乐演奏相关的“雅集改编乐曲”(其中又含移植和改编两型);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与专业音乐家创作和音乐会演奏相关的“专业创作乐曲”。
    一、民间传统曲目及来源
    此类与民间乐人和民俗活动演奏相关的“民间传统乐曲”,是江南丝竹乐曲中来源最早、最为复杂多样,也是最基本、最具传统“区域文化”类型特征和意义的一部分曲目。这部分曲目,就其音乐材料的历史来源而论,其中有的是南北曲“遗声”,有的是明清时调小曲在器乐演奏领域的延续,有的是戏曲唱腔曲牌和说唱“板头曲”、过场曲,还有一些则是环太湖区域文化内流传久远的丝竹乐合奏曲目和外区域其他器乐种类型优秀曲目传入环太湖地区后的移植演奏。
    1.来源于南北曲和明清时调小曲的一类曲目。
    较有代表性的如《望妆台》、《玉芙蓉》、《懒画眉》、《满江红》、《一江风》、《跌落金钱》、《朝天子》、《乌夜啼》、《春来曲》(《到春来》)、《渔歌》、《玉娥郎》、《清音》、《老清音》、《新清音》、《云庆》、《平升三级》、《扬百代》等曲。
    此类江南丝竹乐曲的体裁,沿袭旧曲体式而多为单曲体结构,与早前江南各地流传的南北曲、时调小曲的本体结构形态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如《望妆台》等。
    清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所列当时苏州等地流行的使用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等乐器伴奏的“小唱”曲目,一部分即与今各地收集的江南丝竹曲目相同,其中《四大景》、《跌落金钱》、《到春来》、《满江红》等属于此列。如该书所述:
    “小唱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合动而歌。最先有《银钮丝》、《四大景》、《倒扳桨》、《剪靛花》、《吉祥草》、《倒花兰》诸调,以《劈破玉》为最佳。有于苏州虎丘唱是调者,苏人奇之,听者数百人,明日来听者益多。……又有黎殿臣者,善为新声,至今效之,谓之黎调,亦名《跌落金钱》。二十年前尚哀泣之声,谓之《到春来》,又谓之《木兰花》。后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近来群尚《满江红》、《湘江浪》,皆本调也。其《京舵子》、《起字调》、《马头调》、《南京调》之类,传自四方,闻亦效之……。”[1]
    文中所涉曲目《四大景》,又名《玉娥郎》。在江南丝竹的《四合》族套曲中,此曲即为被联套的具有母曲特点的核心曲牌之一。《玉娥郎》之所以又另有《四大景》别称,是因此曲作为小唱后,其唱词内容多以“四季景物为序”进行铺陈,故而得其别称。《玉娥郎》作为丝竹乐曲被民间班社在喜庆活动中作为主要曲目经常演奏,经历不同乐社传承和加花,即又变体为江南丝竹民间乐社主要在民俗事项中演奏的《清音》、《老清音》、《新清音》等曲,并成为《四合如意》类套曲的核心曲目和《行街四合》类曲目的基本音乐素材。如果我们将蒲松龄〈俚曲》之《玉娥郎》(《磨难曲》)与江南丝竹《四合》中的《玉娥郎》做一片段比较,二者关系和《四合》套曲核心曲目《玉娥郎》来源于明清时调小曲的判断当毋须置疑:
    
    同时,从此例亦可看出,在近现代流行的一些与明清南北曲和时调小曲等音乐类型曲目同名的江南丝竹乐曲,实际上不少原来就是一些有歌词可唱的南北曲小令和俚曲时调。这些南北曲小令和俚曲时调在兼通丝竹乐器演奏的民间艺人的艺术生活实践中,随时都有衍变为丝竹器乐小曲的可能。这就是说,这些艺人聚合在一起用自己熟悉的丝竹乐器合奏这些南北曲小令和俚曲时调,久而久之这些曲目也就衍变成丝竹乐曲而在江南地区民间乐班中流传。这一情况在《扬州画舫录》中亦可得到另一侧面的相关反映。该书在指出环太湖地区流传上述若干“小唱”曲目之后,接着即相应提到一批既擅长演唱时调小曲又同时精通丝竹乐器演奏的“名工”和代表人物,如陈景贤、潘五道士、牟七、朱三等人:
    “陈景贤善小曲,兼工琵琶,人称飞琵琶。潘五道士能吹无底洞箫以和小曲,称名工。苏州牟七以小唱冠江北,后多须,人称为牟七胡子。朱三工四弦,江鹤亭招之入康山草堂。”
    这些被誉为丝竹乐器演奏“名工”的艺人,主要活动于以姑苏地为中心的环太湖地区,有的被“招”还成为私家乐班成员。而他们擅长的丝竹乐器弦子(三弦)、琵琶、箫和月琴(四弦)和轻型击奏乐器檀板等,正好就是民间丝竹乐班最常用的一部分乐器。
    2.来源于戏曲声腔曲牌和说唱“板头曲”的一类曲目。
    较有代表性的如《二郎神》、《赴宴奏》、《将军令》、《柳青娘》、《山坡羊》、《朝元歌》、《步云梯》、《弹词三六》、《小开门》(又名《小拜门》)、《上雀桥》、《文将军》(《将军得胜令》)、《大起板》、《小起板》、《南词起板》、《东头调》、《淮黄》、《南调》等曲。
    这些曲目,多数都是明清时期江浙地方戏曲、说唱曲种表演中穿插演奏的流行器乐曲牌或“幕前曲”、“板头曲”或“过场曲”,不少本身就是丝竹乐器演奏的体裁。由于乐曲多具有渲染表演环境愉快、热闹气氛,吸引听众安静场面和贯穿故事情节的功能,其曲体结构大都比较紧凑、曲调运行比较流畅,音乐情调也显欢快、活泼。
    例如《将军令》,此曲早前本是各地戏曲剧种中常用一首以唢呐主奏的吹打乐曲牌,既作为“幕前曲”用于开幕之前,又常作为“过场曲”用于将士摆阵、操演、升帐等场面伴奏。在环太湖地区的一些民间丝竹乐社中,迄今还能见到包含有这一曲目的旧工尺谱抄本(图2《将军令》工尺谱民间抄本,本文作者采集)流传。此外同名曲目还同时出现在民间吹打乐和清代琵琶大套曲目中。以《将军令》为名的曲目,实际上包括南北两种不同音乐素材和不同音乐风格的曲调,故而在江南丝竹乐曲中又有所谓《满将军令》和《汉将军令》、“武曲”(《武将军令》)和“文曲”(《文将军令》之分。清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即同时收有《满将军令》和《汉将军令》两曲。江南丝竹乐曲中流传于浙江湖州和宁波的《将军令》、《将军得胜令》,即为后者《汉将军令》传谱,故而其中《将军得胜令》在民间还有《文将军》之别称。
    
    图2太仓双凤村丝竹乐班成员保存的《将军令》等民间曲牌抄本(民国)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