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如何面对新儿童(2)
时间:2025/09/18 01:09:42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作者:陶庆梅 点击:次
本届“春苗行动”中民营团体的作品,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民间团体有可能摆脱急功近利的市场行为,更为主动地把小制作做好。此次剧目展演中以小博大的典型,当属河北原创木偶肢体剧《小兵张嘎·幻想曲》。制作团体在与英方《战马》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借鉴了《战马》的表演理念,把“偶”的运用与演员的表演更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重新讲述了一次“小兵张嘎”的故事,让它在今天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本届“春苗行动”中,笔者也发现,民营团体更多发挥自己体制上的自由度,更多地以引进剧目的方式创作儿童剧。这就出现了第二个问题:引进剧目该如何发展? 引进剧目逐渐成为儿童剧市场一个很独特的品种是有道理的。国外的儿童剧创作与我们传统的儿童剧创作在思路与方法上有着很大不同。国外的儿童剧创作,更多地以精巧的构思与创意,创作适合儿童观赏的作品。比如,此次法国羊神剧团的《疯狂追捕令》是一部很正宗的法国小丑剧,表演非常有趣,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剧目。而意大利TPO剧团与立里空间合作的《稚子行·熊猫的家》,则更为准确地定位于低龄儿童对于节奏、韵律与色彩的认识。 引进剧目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引进的,比如阿根廷奥马尔工作室的《坚强的小锡兵》等。而更多的则是联合制作,比如西班牙VOILA工作室与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中间剧场联合制作的多媒体儿童剧《我要飞,去月球》,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给大人讲述孩子对世界的理解与观察,奇异而又温暖。这部作品还以多媒体的动画影像与现场表演的完美结合,带给现场观众奇妙的视听享受。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引进剧目在此后可能还会有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面对这种可能,我们要更多地鼓励与外方的联合制作,通过联合制作来不断开阔我们的创作视野、提升我们的制作水准。比如说像《我要飞,去月球》这样的项目,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得到一台优秀的作品外,还可以逐渐培养出一个能够有互动思维的创作团队。引进,意味着我们要认真地学习一切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而联合制作,则意味着我们通过刻苦学习,学习别人的创意,学习制作的本领,然后,我们有可能开发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来。 客观来说,儿童剧的创作在未来将面临着巨大挑战。儿童剧的观赏模式,可能将逐渐从以学校集体观众为主体,走向学校组织与观众自主选择相结合的道路。这个时候,针对孩子的儿童剧,其实是越来越多地针对孩子的父母——从“80后”逐渐过渡到“90后”的父母们的选择,会逐渐影响儿童剧的走向。不论是国有院团还是民营团体,不论是引进还是原创,都要面对观众群体变化的现实走向。 更为重要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儿童剧,在满足基本的娱乐功能之外,还必须承担相应的教育功能。我们常说的“寓教于乐”并没有错,只是这个“教”,要随着我们今天对儿童心理理解的加深,更多地从儿童的角度去“寓”。这个“教”,也许未必是观念的传达,它可能是一种情绪的培养——比如通过色彩、音乐更好地培养低龄儿童的性情。当然,它更有可能是一种情感的教育——面向儿童的世界,向他们传达面向生活、面向未来的乐观、利他、善良的情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电影:构筑中国梦的时代力量
- 下一篇:创造新时代文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