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直播”为何不能成为艺术?
时间:2025/09/18 11:09:2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关淑格 点击:次
“红人直播”是一个近两年突然在国内网络世界火爆起来的新兴大众娱乐方式。这种红人直播,简单来说就是一位“红人”主播用视频和音频的录制设备,直播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比如,有的主播是进行才艺展示,有的是展示自己正在参与的活动,有的就是和观众聊天等。类似于电视频道,每一位主播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频道,观众可以自主选择观看哪位主播的直播,主播自己的频道也就是一个半虚拟的演播室,这种半虚拟的场所在网络上被称为“直播间”。观众在看直播的同时和主播互动,并且可以赠送虚拟礼品,这些礼品是观众通过真实货币购买的,主播获得的礼物也可以兑换成真实货币。 现在中国的网络世界,正在步入一个全民直播时代。但是,十分可惜,在如此广泛传播的大众文化之中,国内直播的内容和流行偏好相对于已经趋近于成熟的国外直播行业似乎过于单一。国内直播普遍以女性“网络红人”为主要视频主体,以聊天、才艺展示作为主要视频内容,以观众的竞相送礼为主要收入来源。直播俨然就是移动版“秀场”,是一种简陋的即兴表演。这种以形象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几乎是国内直播的绝对潮流。“直播”已经成为“以女性视觉消费”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红人直播其实是一种大众的、自发的、即兴的“戏剧”。观众和主播所进行的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这种实时互动,使得观众的参与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满足。这也是直播之所以会吸引很多人的一个重要原因——亲民。这种直播模式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又由于其网络虚拟的本质使这种亲密距离绝对“安全”,所以这种参与感和亲密感吸引了众多观众。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直播间里,由于身份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观众可以无责任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并得到即时的回应,在日常生活的快节奏中,直播的简单轻松免责成为重要的吸引点。但这种观众参与度如此高的文化传播形式,为什么难以成为艺术殿堂中的成员之一呢? 首先,红人直播的生命线十分短促。一件艺术作品,通常是由某位作者或者某个群体,在生活感悟的累积之中,运用自己的独特技术或技巧创造出来的。在母体中不断地吸收养分就是艺术作品在时间轴上所处的孕育时期。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时期。与之相比,红人直播基本没有前期的累积,无法做到将自我的经验意识投射到这一活动之中。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将时代的印记刻在自己身上。在历时性上,作品本身的年代属性是其历史价值的体现,有着承载时代的文化内容。很多大众自发的行为成为艺术,并为后世的艺术作品创作提供不竭的素材宝藏。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线的延续。在共时性上,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意义。在这一点上,红人直播由于其特殊的传媒形式,无法在播出之后继续流传,导致在历时性上,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存在,在共时性上,由于红人直播的直播内容没有深刻承载当下的文化内涵,所以很难令观赏者受到鉴赏艺术作品时的撼动。 红人直播没有生命线的延伸。艺术作品会在某一个时间段里,让观赏者能够反复进行观看、欣赏、研究和学习,或因其存在方式的物质属性而被收藏,或因其声势浩大、影响深远而根植于某种地域文化之中。我们所熟知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诸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抑或是机械时代兴起的电影、电视。即使是不允许摄影的剧场剧目,也会由于作品的优秀而反复演出,这些都是艺术的物质存在形式。作为一种快速视觉消费的产品,红人直播不像传统媒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去了解和理解作品的背景,观众也无需特定的地点和设备,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直播。由于直播内容一般没有叙事的连贯性,观众在观看直播过程中可以迅速地进入和抽离话题。另外,只有极少数的红人直播会录制下来供观赏者进行再观看。何况再观看失去了现场的参与感,也就失去了直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直播内容被牢牢地定格在过去,淹没在网络时代的大数据之中。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译制片的春天还能唤回吗
- 下一篇:影视创作呼唤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