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大雅正声话昆曲(2)


    盛极而衰
    经魏良辅对昆曲的锐意革新,昆曲进入蓬勃兴盛的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戏班竞演新剧,蔚然成风。至清朝中叶,昆曲达到鼎盛。其唱腔优美动人,风靡天下。昆曲已从坐唱的形式发展到舞台表演,产生了更诱人的艺术魅力。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分工细致。从演出形式看,折子戏逐渐盛行。初期,昆腔班多演出全本传奇,一本有四五十出。明代末叶,弋阳诸腔的传奇演出风行南北,以大量新编历史故事戏及生动的情节、热烈的场面吸引广大观众;倚重生、旦格局,讲究曲词典丽的昆山腔传奇难以匹敌。于是明末清初的艺人通过演出实践,删除了一些软散场子,紧缩凝练,删除枝节,节演整本名剧,同时,又从剧中选其特别精彩的一出或数出,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供独立演出的短剧,即“折子戏”。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玩花主人编选、钱德苍续选的折子戏总集《缀白裘》的问世,标志着昆腔演出由全本传奇时期过渡到演“折子戏”时期。
    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创作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乾隆、嘉庆年间的昆曲活动带来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然而,单演折子戏也带来了一些弊病,如造成大量整本传奇的湮没,使剧目锐减;表演凝滞,唱做过分持重,束缚了创新;剧目陈旧,缺乏新鲜气息。加之格律过分谨严,文辞古奥典雅,这就使昆曲逐渐脱离大众,步入萧条。就在此时,各种地方戏曲形式乘虚而入,纷纷吸收昆曲中的精华而有所更张,扬弃繁琐的曲牌,新的板腔体系逐渐形成,即所谓“花部”戏曲,并与昆曲展开生死竞争。乾隆末年,昆曲在南方虽仍占优势,但在北方却不得不让位给后来兴起的其他声腔剧种。道光以后,江南的昆曲虽曾在新兴的城市上海支撑一时,但到同治末、光绪初,以新鲜、通俗见长的徽班与京班相继南下,经过一段时期的竞争,昆曲终于不敌对手,处于下风。一度辉煌的昆曲此时在乡间难有市场,在城市难以支撑。昆曲艺人纷纷改行,昆曲团队纷纷解散,已到了奄奄一息、日暮途穷的地步。
    枯木逢春
    不少昆曲痴迷者仍留恋着经过数百年锤炼的经典艺术。1921年,经戏曲家和企业家携手努力,在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成立了“昆曲传习所”。聘请名家教授,招收少年习艺,主学昆曲,兼学文化,打造出富有文化底蕴和艺术特长的昆曲表演人才。五年间,共培养“传”字辈演员40余位,行当齐全,唱演皆能,从继承优秀“折子戏”入手,全面掌握了前人的精湛技艺,成为传承昆曲艺术的中坚力量。随后,他们开始组团献艺,以更浓的韵味、更美的身段展演在舞台上,使昆曲又重获新生。之后,在承上启下的昆曲继承工作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昆剧传习所”是昆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使昆曲摆脱了困境,迎来了转危为安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昆曲得到传承。1955年,浙江昆剧团根据清初朱素臣同名传奇改编的《十五贯》(陈静执笔)上演。针对传奇本语言深奥晦涩、堆砌典故的弊病,改编者又做了通俗化、性格化的文学加工,使作品的舞台表演变得平易、简洁、清晰又富于表现力。推出后,经久不衰,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自此,昆曲走向复兴,现在,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湖南均有成建制的昆剧团。
    余音绕梁
    昆曲的历史源远流长,回首历历往事,千余年正声大雅,数不尽名士风流,时而跃上巅峰,时而跳入谷底;时而趋之若鹜,时而门可罗雀;时而捧若珠宝,时而弃若敝屣。忽热忽冷的昆曲情结,忽明忽暗的昆曲命运,令有识之士焦虑万分,一批批仁人志士为保护昆曲而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才使昆曲薪尽火传,绵延不绝,才有今天“鹤立鸡群”超凡脱俗的艺术价值。当今时代,诸事崇新,而保护国粹,任重道远,如何保护,众说纷纭。一出出山穷水尽,又一曲曲柳暗花明。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录”,这标志着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03年3月,文化部又命名昆山市为“中国昆曲之乡”的佳音,使得由“昆山腔—昆曲—昆剧”,最后确定为“昆曲”的古老艺术形式将得到永久保护,使中华民族戏曲文化魅力永驻,地久天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