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阳戏曲刻书发展及贡献(3)
时间:2024/11/28 10:11:12 来源:《戏曲艺术》 作者:罗金满 点击:次
三、明代建阳戏曲刻书的贡献 明代建阳戏曲刻书,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其刻本数量众多、流传广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仅促进了各地戏曲的发展与交流,而且对当代戏曲及相关文献的保存与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甚至对福建版画艺术的发展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各地戏曲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建本图书出现后,数百年称雄于书市,对文化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建本图书也因此成为闽北历史上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建阳刊印的戏曲刻本虽略少于金陵、苏州,但多于杭州、四川、歙县等。建阳戏曲刻本的大量刊刻,对于促进福建乃至全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就《风月锦囊》的内容看,共收录《蔡伯喈》《荆钗记》《刘知远》《拜月记》《江天暮雪》《窦滔》《姜诗》《林招得》《吕蒙正》等戏文多达39种。这些宋元南戏、明代传奇至今还保存在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戏里。明嘉靖四十五年建阳刊刻的《荔镜记》,此前有《荔枝记》,后有《陈三五娘》等多种版本,便是福建泉州梨园戏的剧目,所叙陈三五娘故事在闽粤台地区流行相当广泛。福建的莆仙戏、高甲戏、芗剧,广东的潮剧等剧种也都有该题材剧目,只是情节有所不同。明代中后期建阳戏曲刻书的繁盛期,时间大约在万历至崇祯年间,这一时期的弋阳腔、青阳腔十分盛行,对于徽池雅调、青阳腔和弋阳腔等的剧目,由江西人选编的戏文,多是流行在江西的剧目,但其刊刻地也有在建阳的。据《江西戏曲文化史》介绍,部分刻本是闽赣文人和书商合作的成果。因此赣人选编的戏文必然有不少是来自于江西的流行戏文。从地方音韵看出,《江西戏曲文化史》提到的青阳腔选集有8种,选编者均为江西人,在《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江西戏曲文化史》中均有提到,这些刻本系外地人委托建阳书坊刊刻的戏曲作品。这对当时戏曲声腔在各地的流传,无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又如建阳刊刻的《西厢记》版本就有10多种,其中肖腾鸿师俭堂刊刻的便有3种。此外,还有日新堂刊本、刘龙田刊本、熊龙峰忠正堂刊本、王敬乔三槐堂刊本、潭邑书林岁寒友刊本、潭阳太华刘应袭梓本、书林游敬泉刊本等。这众多的版本无疑都在省内外广为流传。 (二)保存了众多戏曲及相关文献资料 明代建阳戏曲刻书,其刊刻的剧目主要是当时戏曲舞台上盛演的脚本或名家评点本。刊刻的内容面向广大民众,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图文并茂,通俗且富有趣味性。既适合案头阅读和审美欣赏,又具有观剧参照和舞台提示作用。加上价格低廉,又不乏名家精刻本,从而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较强的商业流通价值。虽然有些是伪托或翻刻的,但仍然成为畅销货。因此其刻本流传相当广泛,这是其它戏曲刻书地所无法攀比的。建阳戏曲刻本不仅在省内外倾销,更值得重视的是,还有一些流传到海外,其踪迹遍及日本、法国、奥地利、西班牙、丹麦、英国、美国等地,深受世界人民喜爱。特别是日本,现存建阳戏曲刻本较多。据专家考察,中国古籍东传日本,主要通过商业渠道(15)。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时,我国已进入明万历时期,建阳刻本的内容以小说、戏曲等通俗读物为主,因此流传到日本的汉籍也以这些图书为主。其中建阳的戏曲刻本,如《西厢记》《荔镜记》《万锦情林》等也在这一时期传到日本。由于“建本”流传于民间中下层,过去不为收藏家看重,因而现存的很少,反倒在日本等国有不少收藏。据统计,在流传海外的一些建阳戏曲刻本中,至今得以保存的主要有: 西班牙圣劳宁佐图书馆藏明代詹氏进贤堂本《风月锦囊》;奥地利维亚那国家图书馆藏明代叶文桥南阳堂刻本《荔枝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明代余绍崖自新斋刻本《新刊韩朋十义记》;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各藏一部明代嘉靖四十五年余氏新安堂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勾栏北曲荔镜记戏文全集》;日本遵经阁文库藏明代程万里选、朱鼎臣辑的《鼎锲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六卷;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藏余绍崖绣梓的《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残本;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明代闽建书林叶志元刊刻的《新刊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四卷;日本东京内阁文库藏明代闽建书林蔡正河爱日堂刊梓的《鼎镌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残本6卷;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藏明代余象斗双峰堂刊刻的《新刻芸窗汇爽万锦情林》六卷;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图书馆藏明代书林朱仁斋与耕堂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四卷;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明代云间眉公陈继儒批评、柘浦敷庄徐肃颖删润、富沙儆韦萧鸣盛校阅的明传奇刊本《玉杵记》;丹麦皇家图书馆藏明代书林刘龄甫刊刻的《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四卷。 而收藏在省外一些图书馆的现存建阳戏曲刻本,数量相对较少,主要有以下几种: 高明撰、魏仲雪评点本《新刻魏仲雪先生批评琵琶记》二卷,藏首都图书馆;元王实甫撰,熊氏种德堂熊成治刻本《重订元本评林点板琵琶记》二卷,藏上海图书馆;书林陈含初存仁堂,万历间与詹林我合刊《刻李九我先生批评破窑记》二卷,现藏北京国家图书馆;潭邑书林岁寒友,崇祯年间刻印元王实甫(王德信)撰《新刻徐文长公参订西厢记》二卷,藏国家图书馆。 在这些得以保存的明代建阳戏曲刻本中,不仅有丰富的剧目资料,还有其它非剧目的内容,包括戏曲批点、散曲、小说、诗词、谚语、方言、戏曲版画等,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戏曲,俗文学以及戏曲版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据有些专家考察,在明代中后期的建阳戏曲刻本中保留下来的剧目,大约有320种左右,如《风月锦囊》中保存的众多剧目,至今还在莆仙戏、梨园戏、四平戏中流传。 (三)对福建版画发展也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从刻书技术上说,全国三大刻书中心,都有自己的风格。所谓蜀本、浙本和建本。蜀本的特点是字体多近颜体,笔画朴厚肥劲,结构雄浑壮丽;版式疏朗悦目,版心大都是白口,版框左右双栏;纸张洁白。浙本的特点是多用欧体,字体结构长方形,笔画秀丽挺拔;版心多是白口,版框宽大,左右双栏;多用麻纸。而建本的特点是:字体多近柳体,结构方正,笔画严谨挺秀;版心多用黑口(早期细,后期粗),便于折叠;多用黄麻纸(16)。 建本图书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无书不图,其中的插图版画在画史上被称为“建安版画”。建安画派自成独特风格,在诸画派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早期版画上图下文,图文相辅,风格朴实,这种形式在南宋时已非常流行,被认为是建安版画的特征(17)。明代是我国版画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特别是到了嘉、隆以后的万历,更是把版画推向到高潮,成为版画史上的鼎盛时期。随着版画艺术的发展,戏曲刻本的插图水平也大为提高,整体上呈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 明代建安版画以建阳为代表,主要指的是戏曲、小说刻本中的插图。而插图也是建阳戏曲刻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自然对版画的发展是十分有助的。尤其是建阳的戏曲刻本,由于刻书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不断改革创新,使其版画的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并通过与各地书坊之间的交流,对后来居上的徽州、金陵画派的工丽精致的艺术长处进行吸收和借鉴,在版面设计上图文并茂,开拓创新,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突破早期建安版画的朴实风格,形成了秀婉而有浑朴的风格(18),对福建版画的发展以及后世的书籍装帧、设计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语境下的悲剧特征新论
- 下一篇:安徽灵璧马家皮影戏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