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的娱乐化传播与景观化生存——好莱坞灾难电影的文化解读(5)
时间:2024/11/28 08:11:57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作者:牛鸿英 点击:次
原文参考文献: [1]劳拉·穆尔.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M]//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莫尼克·西卡尔.视觉工厂[M].杨元良,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詹姆逊.文化研究和政治意识[M]//詹姆逊.詹姆逊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爱德华·W.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M].李琨,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托马斯·梅耶.传媒殖民政治[M].刘宁,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9]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M].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11]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巫术·宗教·艺术·神话[M].陆晓禾,黄锡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12]恩斯特·卡西尔.符号·神话·文化[M].李小兵,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3]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4]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M].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大卫·莱昂.后现代性[M].郭为桂,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6]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7]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自序[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M].程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9]马克思·韦伯.经济·社会·宗教[M].郑乐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0]让-路易·鲍德利.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M]//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M].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2]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3]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4]让·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M].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