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20世纪以来英美国家美育话语的变革
时间:2025/09/17 06:09: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徐承 点击:次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与自然及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潮流后浪推前浪,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美育和艺术教育也相应发生了剧变,以应对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步伐。从德国古典哲学的话语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启蒙美育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收缩为一种理想化或理念式的存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美育观念、形态、方式、方法纷纷涌向前台,使西方国家的美育话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上半叶,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的思想曾在北美领一时风骚。杜威虽没有专门的美育论著,但他在教育学方面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提倡心理学方法的教育,在美学方面强调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的连续性,这些思想对此后英美美育学界的两条主要发展路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中叶之后,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的美育研究界,由发展心理学所带来的研究方法上的冲击是最为显豁的。英国美学家里德的《通过艺术的教育》、美国美学家门罗的《艺术教育:哲学和心理学》开始倡导借重现代科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来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到了70年代,美国的加德纳出版了《艺术与人的发展》,洛文菲尔德出版了《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进一步在实验心理学基础上探讨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与其心智成长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审美能力、审美意识、人格、心智等术语为核心的有关个体审美发展的话语体系。 如果说,审美心理学家更注重对个体审美发展问题在封闭的实验室中进行理想条件下的研究的话,那么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英美国家的艺术教育哲学家,则更多从课堂教学或公共教育实践的现实层面出发,探讨美育作为社会公共事务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文化使命。这方面的研究论著数量颇多,举其要者,如查尔莫斯的《为多元化欢庆:艺术、教育和文化多样性》、库西奥与汤普森的《人文性、多样性和自由艺术:大学教育的基础》、奎恩等合编的《艺术与社会正义的教育:作为普罗大众的文化》、汉利等合编的《以社会正义为目标的文化性艺术教育:绝境中的出路》、杜赫斯特的《社会正义的艺术:行动主义艺术教学法纲要》等。这些论著使西方美育的话语发生了重大改变。当上述议题被展开讨论时,用于评价美育效果的概念、术语,不再是往日的美感、形式感、趣味、品位、天赋的开发、技能的掌握、情绪波动、情感体验、审美认知、道德认知等,而是逐渐转变成了身份认同、文化参与、性别平等、多元共存、二元论的消解、课堂的民主空间、教学过程的伦理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课堂中的学习与发展权利、文化共同体、文化的地方性、少数族裔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亚文化的平等权利与教育作用等。总之,形成了一套美育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话语体系。 综合看来,有关个体审美发展的话语体系,和美育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话语体系,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会交错重叠,但总体上二者的学科归属相对明确,这两套话语体系也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当相关话语进入中国美育学界并发生本土化的迁移、转换时,如能对其原初语境有清晰、深入的认知,了解其来龙去脉和产生背景,并给予适当反思,将有助于中国当代美育话语体系的自我建构以更加健康的方式进行。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