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强调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为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利用学校这一载体,使学生有目标、有计划地学习和掌握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已在教育界内外形成共识。
    传统音乐具有特殊美育价值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要。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乐感”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也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音乐的悠扬高亢、维吾尔族音乐的热情奔放、侗族大歌的委婉质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大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强调音乐对人思想的净化作用,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志向息息相通,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留下了如《高山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大量优秀作品。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大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养成。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它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认同内容。我国的传统音乐如同浩瀚的海洋,单就民间音乐而言,56个民族保存了丰富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而每个种类又有多种多样的乐器以及乐队组合、唱法和奏法等表现形式。仅从已收集到的民间歌曲、器乐曲、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总数上看,民间歌曲约为30万首,器乐曲约200种,这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乐资源。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反思学校传统音乐教育
    回顾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从20世纪初“学堂乐歌”运动到改革开放后借鉴德奥音乐教育模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照搬苏联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引入、学习、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展现出的是一条“西乐东渐”的发展脉络。尽管其间也有过以民歌为先导的革命民族音乐运动,有过提倡民间音乐的学习等举措,但总体而言,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仍然存在。20世纪初,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西方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影响了中国近半个世纪。民国成立后,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一切音乐行为、审美思想均由西方标准来评判,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近百年来,围绕中国传统音乐应该如何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专家学者们一直有不同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音乐的主体应以西方音乐的根本精神进行重建;也有人提出,要保持传统音乐固定不变的形态,对于中国音乐走西化的道路必须予以否定或纠正。
    时至今日,历经数代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未能把传承中华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传统音乐教育功利性现象凸显。学校传统音乐教育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有隐忧。学生课外传统音乐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民族器乐上,但不论是从教育对象的培养上,还是从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都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运行。在追求奖项、等级等的“锦标主义”思想驱动下,民族器乐的学习开始更多地追求技术、速度,许多学习民乐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技术,却缺乏神韵。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传统音乐教材建设有待完善。音乐教材不仅是音乐课程设计的本源,更是音乐课程实施的基础,苏联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音乐教育中的材料,必须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及现代音乐三个方面来选择,但首先必须立足于本国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近年来,虽然音乐教材中已经加大了中国音乐部分的内容,但传统音乐的总比例仍然偏低。此外,还存在着编写上的诸多局限。仅以音乐欣赏教材中古琴音乐的相关内容为例,就存在曲目选择高度集中、乐曲风格介绍存在谬误、谱例出现版本错误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教材中传统音乐的比例、减少编纂失误,以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是学校传统音乐传承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建构适应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学校音乐课程中,西方音乐的教学内容、方法、理念等占据主流教学地位。如渗透在业余考级中的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课程以及专业音乐院校所开设的和声学、配器、复调、作品分析等诸多必修课程,无一不是西方音乐经典理论课程。1995年12月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会议,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充分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并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音乐,无论是民间的、文人的,还是宗教的、宫廷的,几千年来均始终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近代则被学堂乐歌所取代,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几已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既强调直觉的整体把握,又强调传授者和继承者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继承者能够直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最终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采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引入学堂乐歌以来的方式方法,还应提倡将“口传心授”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
    传统音乐能否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关键在于教师。而当下传统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反映不会上、上不好,究其原因,大多数教师对传统音乐的认识有限,不能真正理解传统音乐的情感和内涵,因此在涉及相关教学内容时,多流于照本宣科、应付了事。此外,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大多数音乐教师在讲授时不能够为学生进行传统乐器展示,更不能示范具有民族地域特点的音乐作品,教学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建设一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族艺术智慧和文化传承,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个性。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品格,是其他任何一种音乐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兼容并蓄、借鉴并吸收外来音乐的形式技法,才能使中国音乐走上振兴和发展的道路,更好地发挥美育作用。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