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北京电影学院全面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3)
时间:2025/04/19 07:04: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贾磊磊、黄今 点击:次
建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国家理论”话语 上海大学教授 陈犀禾 “国家理论”话语对当代中国电影产生了长期而持久的影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属于电影理论中的中国学派和中国话语。习近平主席提出文艺要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讲好中国故事”,这使“国家”的理论主题再次跃然而出,并有了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对“国家理论”的系统和深入研究,既是对本土电影经验和理论资源的总结,也是对当今国家和世界发展要求的回应。“国家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建构一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关于电影和国家关系的电影本体论,为回答以下问题理清思路:1.电影如何表现“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2.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民族性问题;3.中国类型片问题;4.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问题;5.好莱坞电影对中国市场和文化的影响问题;6.中国电影“走出去”问题等。 中国电影发展潜力巨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志敏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对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8%,但是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足5.9%,这说明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仍然任重道远。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市场的扩张与垄断提示我们应用全球化思维来看待自己的电影文化和电影产品。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电影是重要的文化载体。要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呈现更加真实、全面的中国,那么中国电影的艺术性、民族性、多元化和全球传播等命题仍然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因此,中国电影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电影的探索研究充满活力,中国电影学派推动中国电影发展将有广阔的作为空间。 中国电影学派应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旭光 中国电影学派应当推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外来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文化的整合,把它纳入到中国电影学派的有机源流。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区分哪些是可以切实转化的,哪些可能是无法转化的,或者哪些在转化过程中必然要有文化折扣、文化变形的。当前中国的新力量导演、新势力导演积极向好莱坞电影文化和工业体制学习,我们要开放地吸收其中的有益营养。当前文化建设需要多元文化的资源整合,我认为现在崛起的青年文化中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方向,比如他们网络化的思维方式等。面对中国电影,中国传统的叙事研究和文化研究可能会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开拓更大空间。 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观照现实生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陆绍阳 中国电影学派是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生动实践,它是以高度认同中华文化为创作基准,并在影片中通过强烈的视听表达,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观照、抒写现实生活,是历史与时代对电影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一方面,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文艺创作理应率先感应到时代的召唤,电影艺术家要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出时代前进的步伐,描述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另一方面,以浪漫主义情怀鼓舞人民、激励人民。只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才能在主客体的融合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建立中国电影表演体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赵宁宇 北京电影学院提出中国电影学派,是迎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中国电影一百多年历程的重要的学术建设。当前,中国电影表演的话语仍然停留在对戏剧表演话语的借用。但近十年来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让我感觉到,是时候创立一套哪怕相对于戏剧表演来说还比较简单但是独立的电影表演美学、电影表演创作、电影表演史论、电影表演教育、包括动画电影表演体系的雏形了,成为中国电影学派宏大理论体系中的分支,使表演得以提升。近年来,我们学院表演系的教学架构发生了变化,从2015年起从单一学科划分为戏剧表演和电影表演,实现了“2+2”的教育体制,我自己的学术成果也转移到戏剧和电影表演的对比及相互关系上。以表演学院的老师为主体,可以建立一支团队,研究电影表演的本体论。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宽容看待电影“走出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