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构筑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北京电影学院全面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构(2)

    中国电影学派要有国际眼光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杨远婴

    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应保持开放自信的姿态,在世界背景中考察中国特色。长期以来,以英法美等国的国家经验、表述框架为标准建立的各个国家的电影学派,如法国学派、伊朗学派、日本学派等,实际上并不能准确、完整地用一套评价体系涵盖各自地区的不同特质。所以,大家都要通过对本体经验的表述来突破这种刻板模式,建立自己的类型方法,特别是在电影实践上各国都在创立自己的风格体系。中国电影学派要有国际眼光,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一直都未离开和世界的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能孤立地看自己国家的东西,必须在一个世界背景下来考察中国特色。中国电影学派确实需要一个门类讲中国电影和世界电影的思考和互动关系。沿着清晰的历史轨迹,了解他国的方式,在比较中发现并表述中国电影学派的特点,在世界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互动中,去梳理中国的实践经验和经验特质。
    中国电影学派具有一脉相承的传统
    北京大学教授 李道新

    纵观中国电影历史,从郑正秋的教化电影观念到卜万苍的“中国型”电影实践,从费穆对“空气”的追求到蔡楚生、郑君里的民族电影建构,再从李翰祥、胡金铨的艺文中国想象到谢晋、李行的电影家国情怀,从张艺谋、陈凯歌、侯孝贤、杨德昌的历史文化反思到吴宇森、徐克、许鞍华、王家卫、贾樟柯的多元开放视野。同样,从20世纪30年代以夏衍、尘无等为代表的中国电影文化运动,到80年代以引进西方宏大理论为标志的中国电影文化批评,再从钟惦棐的电影美学理论到钟大丰、陈犀禾的影戏美学阐释,从林年同的“镜游”、刘成汉的“电影赋比兴”到当下纷繁复杂的电影争鸣;以及从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史撰述热潮,中国电影从创作、理论、批评和史学等领域,在与中国社会和世界电影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传统;与此同时,在对保守与开放、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全球等关系的不断阐释与反复争辩过程中,中国电影学派的本土语境和主体意识逐渐形成。
    打造中国电影学派品牌 完成历史赋予的学术使命
    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 王鸿海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这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遵循原则。中国电影学派需要中国人来写,这是中国电影积淀、传承、发展的历史必然,是当今中国电影生机勃发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中心目标是汇集整合海内外学者,共同打造中国电影学派,树立中国电影学派的品牌,完成历史赋予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使命。目前,具体研究任务主要包括六大方面,主要从中国电影本体阐述、中国电影美学理念、中国电影史学建构、中国电影创作研究、中国电影教育和中国动画电影等方面来进行研究。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弘扬中国核心价值、促进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这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战略决策的一环,也是时代赋予中国电影学派的重任。
    开展中国电影学派研究 向世界贡献中国经验
    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总体研究部部长、教授 刘军

    开展中国电影学派研究,是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问题。新成立的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要汇聚和整合海内外中国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力量。首先,要聚焦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我们的学者要有自我文化发展的主体性自觉,学术研究要脚踏中国电影实践的坚实基础,做到以我为主。与我们合作研究的外国学者,也要在充分了解和研究中国电影本体的基础上,开展不同电影文化之间的平等的比较研究。其次,要重点梳理和总结中国电影学派的传统来源,坚守中国电影一百年来的文化基因和美学传统。此外,在当下影像技术的颠覆性革命前夜,一定要面向未来,借鉴国际电影文化发展的新鲜经验,自觉从多学科的角度,预判和探索出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路径,从未来影像艺术的美学追求、电影艺术批评、电影文化提升、电影工业生产等领域向世界贡献中国电影发展的经验,让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中国电影学派树立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贾磊磊

    北京电影学院成立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是与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方向相契合的。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面临许多需要破解的问题,这对于中国电影美学的话语体系、中国电影理论的价值取向、中国电影创作的未来发展都非常重要。我们主张把电影理论、电影产业、电影艺术整合起来,全面推动中国电影学派的时代建设。在这方面,中国电影学派致力于建构的是一种在思想导向上具有正确性,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前沿性,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通约性,在商业类型上具有兼容性,在审美品位上具有时代性,在文化精神上具有民族性,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国际性的主流电影。倡导一种兼容并蓄、整合通约的电影观,能够把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电影整合在总体中国电影学派的框架里。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应当突破代际研究的窠臼,摒弃艺术的身份取向,建立以作品为基准的建构体系。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应当起到代表中国电影国家品牌推广的时代作用,在文化上、商业上树立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使观众认同,这是中国电影学派面临的一个非常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