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综合研究 >

从电影史出发 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再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艺术报》2013年07月 萧知纬 参加讨论

    近些年来学界出现了一些对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反思和对反思的反思。我想用自己的个案研究和电影史研究来说明这些反思。
    麦当劳与独立制片
    文化帝国主义讨论中一个核心的概念是,当假想一种文化影响另一种文化的时候,先要假想这些文化产品存在固有的意义,然后这些意义能对另一种文化发生作用。可事实上,这意义在流通过程中会被改写,会发生变化,那你怎么去衡量、考评外来文化进入另外一种文化后的意义呢?
    在麦当劳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去麦当劳吃顿饭是了不得的事情。在美国,麦当劳是非常大众化的。换句话说,在美国一般人不会带男朋友、女朋友去麦当劳吃饭,起码不会是初次见面的时候。1993年,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我即将回国,当时回国特别渴望吃一顿地地道道的中餐。我的发小和他的女朋友一起来接我。初次见面,发小要请我吃饭,我说由他们做主,结果,他就把我带到麦当劳去了。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麦当劳进入了中国语境之后被改写了,它获得了一种在原来文化当中所不具有的意义。
    在上世纪20年代的时候,国内电影界的人呼吁政府要对电影实行审查,因为当时皮包公司太多了,中国电影又面临好莱坞的压力,所以想认真做电影的人非常痛恨当时国内粗制滥造的电影,这无疑把观众让给外国电影了。类似的情况是,上世纪90年代我的一个朋友在沱牌酒厂工作,他告诉我说市场上假酒泛滥,做真酒的人就很吃亏,他们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打击假酒的力度。然而,我们在中国语境下认为是正当的在西方却被质疑。比如美国,他们认为这种皮包公司的模式是独立制片,而前些年,较好的影片都是独立制片的。
    重新认识好莱坞
    好莱坞电影在我们过去的叙述中一直被当作文化帝国主义的一个核心案例。可实际看来,它的影响没有过去我们认为的那么大。这样说并不是说不存在文化帝国主义,我要强调的是对很多过去传统的说法做出一些微调,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数据和案例来分析。
    1926年有400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影。这是什么概念?它占了美国那一年全部电影产量的90%,比上映的国产片多三倍。1933年,国民政府已经开始了电影审查,也开始收集这方面的统计数据。那一年国内上映309部美国影片,国产片89部;1934年,上映美国片364部,国产片84部;1937年至1945年,抗战期间,美国进口片减少;1948年,有225部美国影片在中国上映,到了1949年只有142部。从总的趋势上看,美国影片是呈现递减的趋势。
    从空间上说,美国影片到中国发行是非常受局限的。当时,中国有10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在它的发行网络的线路上,这使得美国影片的中国观众基本上局限于城市,而且是大城市。当时的一些材料显示,很多二线、三线,特别是小一点城市的人都抱怨,他们喜欢看好莱坞影片,却难得看到一部美国影片。至于农村就更是凤毛麟角,美国影片在农村地区上映是很少有的现象。
    从时间上说,好莱坞影片到中国来,多数情况下采取的是分账的方式,中国只是它在远东地区发行网络上的一站。拷贝通常是先到菲律宾的马尼拉,从马尼拉再到上海,然后再从上海运到别的城市。这意味着什么?它排期已经定好了,比如说6月5号到8号在上海,然后9号到12号在天津,那么在一个地方增加了放映时间,下一个地方时间就要缩短,也就是说好莱坞电影在中国总的放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假设一名上海的好莱坞粉丝,因为某种原因那几天没有机会看某部影片的话,那部影片一旦离开上海以后,他(她)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再看到了。当然,少数个别情况是有的,特别卖座的影片,有时放映时间会长一些,而且日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还有可能再回来。但是多数情况下,过路的性质决定了它与中国观众接触的时间、空间是非常有限的。国产片就很不一样了,大家最熟悉的《渔光曲》和《姊妹花》都连映80天,我们想不出有哪一部好莱坞影片能在中国放映那么长时间。
    此外,误读也会影响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接受程度,多数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对西方历史文化的了解,对美国影片产生误解、误读是避免不了的,同时还有思想感情上的隔膜。比如上世纪30年代有一部美国影片,讲的是一个非常有控制欲的母亲,喜欢事无巨细地控制孩子。它的戏剧冲突事件是儿子在未婚妻的帮助之下,一步步摆脱了母亲的控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对西方文化略微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很肯定独立性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在这部影片里,母亲是被批判的对象。可这部影片来到中国后被翻译成了《可怜天下父母心》,学过现代文学史的人都知道,“五四”运动以后出现了很多反父权的文艺作品,很多小说都把父亲的形象写成专制、反面,但鲜有把母亲写成反面的。当时发行人想,这样的影片到中国,跟咱们的传统价值观相去太远,最后就在译名上做文章。这样的片名,把原来的批判色彩彻底给颠覆了,整篇把母亲的种种做法看成是因为爱孩子而做出的种种牺牲,把负面的东西赋予正面的色彩。
    总之,本土的知识精英,无论是左翼还是右翼,都对好莱坞曾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左翼把好莱坞的影片看成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急先锋,右翼也对好莱坞颇多微辞,认为美国电影所表现的腐朽堕落生活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好莱坞影片在中国两面都不讨好。
    数量与文化渗透力
    是不是数量占优势就意味着文化的渗透力强?我认为不是。比如土耳其,虽然西方舶来的文化产品数量很多,但实际上其本土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远远大于外来文化。有个香港人做过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虽然香港本土以外的电视节目远远多于本土生产的电视节目,但实际结果却是本土节目的影响力大于外来的电视节目。
    文化渗透力是润物无声的,个体的选择、趣味早就是规定动作了,当一个人从超市货架上挑选货物时,自以为是个性化的选择,可是在那儿之前他曾经看过多少电视,看过多少电影,看过多少广告,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被影响了。所谓的选择,在那一刻已经被无数次跟西方文化的接触给暗示了。
    营销网络是关键
    上世纪20年代,美国有很多辱华影片的时候,在美国的很多华人就找纽约市政府抗议,要求市政府下令不让这部影片上映。当时纽约市长说,你们也可以拍一些片子来羞辱我们。后来日本人抗议,英国人抗议,法国人、德国人抗议的时候,前面这句话也无数次地成为好莱坞的挡箭牌。
    这说明什么?好莱坞的影片能够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关键不在影片质量,而在好莱坞的全球发行网络,只从营销层面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超过它,它从一战以后就开始经营发行网络了。
    资金现在对中国不是问题了,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包装影片,在做广告的时候,做宣传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词汇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响应,仍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马可斯校区历史系博士、教授)
    (本文系本报记者张成根据作者讲座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