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民间舞蹈必须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相适应。而要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形式多样、风格特色突出并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生活气息、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现代意识的高文化品格、高立意、高水平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就必须充分学习、挖掘和继承优秀民族民间舞蹈艺术。舞蹈家只有真心诚意地深入生活,恭恭敬敬地向民间艺人学习,才能在大量掌握和积累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把握民族文化和民间舞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特征,获得舞蹈创新的灵感,真正使古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时俱进,使新时期的民族民间舞蹈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关 键 词】民间舞蹈/民族文化/舞蹈创新/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张志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张志萍(1957-),女,山东曹县人,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讲师,从事民族舞蹈基础训练教育。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06)01-0064-05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富的文化积淀,铸就了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各民族发展为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各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也造就了各民族不同种类的文化,其中民族民间舞蹈就是人类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以其肢体语言的形式和迷人的动态风采,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悠远历史做了重要的补充,并发展成为一种延续性和传播性、技艺性和文化性极强的独特表演艺术。中国56个民族的民间舞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异彩纷呈灿烂耀眼。因为民族民间舞蹈千姿百态的动作语汇都来源于各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历经千百年历史长河的兴衰、变异和发展过程中,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的发展变化和创造革新。深刻的了解解放以来我国民族舞蹈发展的历史足迹,才可以遵循舞蹈变迁发展的规律,进一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民族舞蹈发展的新的机遇与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间民族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早在50年代初,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提倡和认真实施下,为了保护挖掘,继承我国的民间舞蹈,大规模地开展“抢救遗产”工作,一方面是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另一方面则是对戏曲舞蹈的继承发展。使其脱胎为独立的中国民族古典舞蹈艺术。50年代后期,在毛泽东同志“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如《红绸舞》、《花鼓舞》、《荷花舞》、《孔雀舞》、《飞天》等均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新成长起来的一大批舞蹈家自觉的深入生活,向群众学习,认真的向那些看似“原始”、“粗糙”,却是最生动、最有生命力和最有文化价值的民间舞蹈进行学习。他们对这些“国宝”进行了系统科学地搜集、整理。一些编导选取了最具民族审美特质的舞蹈素材与元素进行提炼、加工、创新。如首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优秀作品《阿嫫惹妞》、《牛背摇篮》等,便是与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非常贴近的成功作品。编导们大胆突破旧的编舞技巧和表现手法,将鲜明的彝族、藏族特色和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这类优秀民族舞蹈作品极高的艺术品格,使之受到广大各族人民的赞誉与欢迎。 民族民间舞蹈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效的一种艺术形式。在社会发展前进的同时,民族民间舞必须顺应历史发展前进的潮流,在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由此可见,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对提高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质量、艺术品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仅仅要表现新的时代主题,也不是简单化地借鉴或运用外来的新潮舞蹈形式。而是要在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主体精神上下工夫,是要重在把握民族民间舞蹈的本体属性。同样,在强调民族舞蹈的创新和现代化时,并不是可以削弱、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要特别强调强化、突出和发扬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主体精神。 一、民族民间舞饱含民族群体的人文内涵 在原始社会中,舞蹈最初的产生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是生存的欲望和力量。人类的这些最原始、最自然的思维活动,使舞蹈成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和延续。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民间舞蹈一直在不同部族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对丰收的祈求,对神的膜拜,庆祝胜利等等。这种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在各民族的生活习俗中始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文化背景,因而出现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如苗族的芦笙与“芦笙舞”的历史源远流长,苗家人认为它是本民族的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芦笙象征苗家人的母亲,芦笙发出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彝族的“老虎笙”、“左脚舞”,以最质朴的舞蹈形态表达彝族人对母亲和祖先的亲情;傣族的“孔雀舞”、“鱼舞”传递的是傣族百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质朴的宇宙观;壮族的《纸马舞》源于壮族女子保家卫国,毅然为国捐躯的历史真实。诸如此类在千百年中积淀而成的彼此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人文精神,必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不同部族的舞蹈。所以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价值总是透过的其肢体语言的表层形态,去揭示或表达那一个个族群整体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程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是向世人昭示了该民族存在的价值。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要达到与时代同步的发展和创新,其当其冲的就是必须先踏踏实实地深入生活,恭恭敬敬地向民间艺人学习。只有真正了解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本质特征,感悟到民族民间舞蹈中饱含的人文精神内涵,才能谈得上更好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创新。 可见,一个优秀的舞蹈编导家,要无愧于民族和时代地去承担起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的重任,不仅应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及娴熟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知识是创新的动力,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舞蹈编导家也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完善。舞蹈编导还应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知识化、学者化的艺术家。只有这种时代所需的知识化、学者化的艺术家,才能真正承担得起发展和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任。 二、民族民间舞是民族历史的沉淀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人文因素又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文化背景因素。所以,各民族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在舞蹈方面也一样。千百年来,民族民间舞蹈以它动态的形式和迷人的风采成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载的载体。 西南是人类发祥地之一,旧石器遗址很多,目前已考证出这些远古人类文化遗址与舞蹈的关系。现存最早的舞蹈图像,当属新石器时期的沧源崖画舞蹈图像。沧源崖画中,可以看到的舞蹈图像有圆圈舞,羽人舞、蛙人舞等。圆圈舞及羽人舞在当今的佤、苗、傣、彝、哈尼、景颇等族中都还有表现;蛙人舞、羽人舞在布依、壮、瑶等民族中仍有遗传。本世纪五十年代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基诺族,每年都要隆重祀大鼓跳大鼓舞,大鼓舞就是祭祀与洪灾搏斗的基诺族始祖。哈尼族每年要跳“奥玛妥”,哈尼族中老妇女要跳“棕扇舞”。“奥玛”是哈尼人的女始祖,她创造了万物,“奥玛妥”祭祀的是一颗“神树”。哈尼人视神树为“奥玛”的化身,这种舞蹈祭祀树林、祭祀自然神,当是原始母系社会的文化遗痕。许多民族的舞蹈都以葫芦笙伴奏,《礼记,明堂位》载:“女娲之笙簧,说葫芦笙是女娲制作的,我国的汉、苗、彝、佤、拉祜、纳西、傈僳、瑶等二十个民族都有葫芦传说。”传说,他们本族的祖先出自葫芦笙,葫芦是创造人的母体,葫芦笙的声音是祖先的声音,葫芦笙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召唤声并以歌舞祭祀崇拜,现彝、拉祜、傈僳、纳西、佤、白、苗、瑶等民族都流传着葫芦笙舞,葫芦笙舞可能产生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类似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厚重沉淀事实,在我国各族的民族民间舞蹈中随处可见。 我国长期民族舞蹈研究的专家学者在考察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罕见少数民族里,会跳本民族舞蹈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民间舞蹈甚至已经失传。宁夏回族有一种“筵席舞”,这是歌舞结合的节目,非常难得,可现在已经没人会唱歌,只有一个60多岁的老艺人会跳了。这主要是1958年以后的各种思潮的影响。大量的民间舞蹈被斥责为“封建迷信”、“伤风败俗”,优秀的民俗习惯也一并被禁止。民间舞蹈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本民族年轻人大多不再热爱本民族的舞蹈。优秀的民间舞蹈濒临失传,优秀的民间舞蹈亟待传承。 三、挖掘、保护是民族民间舞发展创新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要发展和创新就必须从思想上和意识上去发展和创新。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和创新有三点是不容忽视的:(一)继承性;(二)民族性;(三)时代性。 (一)继承性。要创新就必须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所谓继承,首先要去深刻感悟不同民族的传统舞蹈动作之中或背后所蕴藏着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因子。解开这类传统文化因子的密码,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把握不同民族的文化属性、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道德规范等核心理念。获得这样一个前提,才谈得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正的继承。这才是本文所谓的继承性。有了继承性的雄厚扎实基础,才能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大踏步地进行艺术创新。使我们的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和民族民间舞创新更加光彩夺目,显示出民族民间舞蹈无穷的魅力。在继承雄厚扎实基础上经过加工改编和创新后的民族民间舞突出了表演性和观赏性。强化或艺术夸张了的传统民族民间舞的风格韵律,使动作更为丰富优美,既保持了民间舞的“土风”韵味,又适应当代人艺术欣赏的口味。可以说,此种民族民间舞已具有“新民族民间舞”的意义。如傣族的《新嘎光》、金明的《孔雀舞》就是生动的实例。傣族人民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家人说:“没有歌声和舞蹈的日子,就像吃菜没放盐巴一样。”“看不见孔雀跳舞,就得不到幸福和吉祥。”随着历史阶段性发展文化因素,人民思想和意识提高了,对精神粮食的需求越加迫切,老的“嘎光”舞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生活需要,一些长期生活在傣族地区的专业舞蹈家,在继承傣族传统民间舞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提炼、规范、改编,创新出的《新嘎光》既保持着傣族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特点,又规范和发展了傣族舞蹈动作组合。它们不仅得到各地各支系傣族群众的认同,还很快转化成被傣族群众一致称为是本民族的、新的傣族民间舞蹈。这类保持着傣族抒情典雅,韧性起伏的特点,又规范和发展了傣族舞蹈及其舞蹈元素进而也还推进、催生了诸如《两棵树》、《水》、《水中月》、《孔雀飞来》等优秀舞台舞蹈作品的诞生。 全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的大力开展,有力地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收集,整理与改编及发展。使一些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舞蹈获得了新生,使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民族民间舞蹈更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了这样的继承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意识去创新,既突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品格,还加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表演性和观赏性,也更能适应和满足当代审美的要求。 (二)民族性。所谓民族性,即是民族特定特有的生存、生活、生产、生育等行为、思维方式下形成的身体文化方式的表达。舞蹈的民族性是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灵魂,也是民族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现。只有把握住民族思想感情和民族精神气质,才能利用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去表达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诚然,强调民族性还包含倡导舞蹈家在舞蹈研究和创作时既要大胆的创新,又必须始终保持民族舞蹈的民族特定特有的规范性及其特定特有的风格,甚至要强化或者夸大那些特定特有的民族舞姿造型、基本体态。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昌盛。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舞蹈风格的作品大量涌出来。这些民族舞蹈的风格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是过去不能比拟的。近几年来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舞蹈教育事业繁荣的实践经验证明,凡是具备强烈鲜明的民族性的舞蹈精神产品,往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文化核心竞争力。前述的那些优秀民族舞蹈作品,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古老而永恒的真理。 (三)时代性。我国数以万计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都是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演变和发展形成的。这些数以万计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必然或多或少的带着过去时代的某些时代气息、特征与烙印。然而,当今的世界业已迈入了知识大爆炸的信息时代,各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及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简单化地、原封不动地将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照搬到今天的社会主义舞台上,显然是行不通的。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我们力求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要具有时代性,就是要使民族舞蹈的创新更能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舞蹈家只有深入各民族的生活,深刻理解他们的新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及审美标准,才能使我们的民族舞蹈创作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性。 四、创新是民族民间舞发展传承的历史必然 世界上没有什么文化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变异性是永恒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舞蹈是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就会被人类社会所淘汰,所以只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创新,才能使民族民间舞蹈这颗民族艺术明珠在世界舞蹈之林中大放异彩、光照千秋。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世界各国的艺术经典的创作经验证明,在民族性、时代性基础上,通过创新而产生出的新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极大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品质。这些世界各国的艺术经典的创作成功经验,给我们的民族舞蹈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经验。 经过“文革”的浩劫,倍受摧残的舞蹈艺术得到复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文革”前的舞蹈,基本上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总体模式。目前,相当一些民族舞蹈创作,离生活原型和原生形态的民间舞蹈太远,选择和加工舞蹈动作偏于趋同性,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某种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的广大舞蹈家,毫无例外地反映出一种强烈的创新意识,渴望突破过去的手法和模式。一些舞蹈家经过了艰辛的探索后,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小溪、江河、大海》体现出浓重的生命意识;《奔腾》通过体现蒙古民族须臾难离的马的“灵魂”搏击,揭示蒙古族对生命的感悟。在这历史性的社会变革中,舞蹈家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审美意识性都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他们努力创造,追求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今天逐渐走向舞蹈本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许多反映新生活面貌的舞蹈节目,丰富了当代的舞台,促进了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和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不断提高审美要求。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民族民间舞发展传承的历史必然趋势。 结语 民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濒于失传的舞蹈得到抢救,一些被渐渐遗忘的舞蹈也被搬上了舞台。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开拓创新,繁荣民族文化,给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示范作用。民族民间舞蹈在保护的前提下,在充分继承、挖掘和发展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几经打磨的艺术精品,体现了丰富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土风文化、地域文化和乡土文化特色,反映了丰饶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及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美好前景。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对外交流,加强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加强对弱势民族的扶持与投入,使之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在科技信息日益发展的时代里,各国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资源共享也成为时尚的话题,对外的交流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们现在谈论的是我国的民族、民间舞、但舞蹈不管是什么舞种,它们都是相通的,更是不分国界的。只有多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才能让自己发展更快。所以,我们应该多一些各国舞者们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近十多年来我们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创新过程经历的困惑和反思,使我们深刻体会到,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给观众奉献更多更好的高品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要达到和实现这目标,就更应当强调深入火热的生活和深刻地表现当代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出人民真正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题材和形式的多样化的、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充分体现当代各族人民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才能称之为社会主义舞蹈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3]罗斌,舞蹈信息,“民族民间舞蹈的格调”[J]. 2005/10/1. [4]石裕祖,“管窥当代中国舞蹈文化之繁盛与尴尬”[J]. 民族艺术研究,2005年四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