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在京召开第二批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签署暨全国学校美育工作推进会,与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东、陕西等13个省(区、市)签署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对下一阶段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进行动员部署。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要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三个方面高度重视和加强美育。 随着对中华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美术老师依托本土资源,将身边的非遗文化带入课堂,开设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课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引导青少年学生体验、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文脉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继承。 有“本土味儿”的美术课,因地制宜,取材便捷,既能增进学生对家乡民间艺术的了解,又培养了孩子们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拉近了文化与现实的距离,受到不少美术老师的青睐。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本土素材”走进美术课堂的相关话题。 本土文化也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作为具有典型特征的文化形态,既有地理位置的自然属性,也有传统文化的人文属性。它也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赖以生活的精神支柱,也是当地人生活的精神需求。没有了这种精神支柱,等于他们就失去了精神的方向和动力,由此可见地域文化的魅力已经深入当地人的内心世界,指导和引领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习惯和生活态度。本土文化既有生活方面包括饮食习惯、生活器具和建筑特色;也有精神方面即人们的生活态度、乡风习俗和本土信仰。这种地域文化通过多年对人的影响,已渗入人的肌肤和灵魂,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和精神导向。 我们的美术教育,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不仅要进行审美素养的教育,还要进行文化的传承。日前,美术学科确立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表现、文化理解五个方面作为艺术核心素养,其中文化素养就包含了对本土地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这是一场及时的春雨,通过对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传承优秀的文化资源。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时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别,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我们可以从不同本土民族的饮食、器物、民间工艺、雕塑和建筑的色彩、造型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它们的不同内涵,它们的色彩和造型,力学和建筑学刚好契合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本体,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