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除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外,还通过舞者手臂、手腕、腰腹、身肢等不同力量、不同幅度的运动,使“袖”缭绕空际,变幻着无数的形态,其传情丰富、鲜明,超过了许多表情手段。“袖”的徐缓、抑扬、飘忽、回旋所产生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之中,赋予“袖”舞以人文精神内涵和意蕴,展现了“袖”舞的魅力和光环。 关 键 词:“袖”/中国/朝鲜/舞蹈作品/异同 作者简介:,向开明(1956—),男(满族),吉林蛟河人,延边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吉林 延吉 133000;向楠,延吉 133000 中图分类号:J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08)01-0026-04 “袖”舞艺术作为东方舞蹈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具有服饰文化的概念,在舞蹈中又作为一种舞蹈道具,展现它的魅力。这种“袖”舞艺术在西方的舞蹈艺术中是罕见的。也许这也是东、西方文化的传统哲学理念、信仰观及审美价值观不同所存在的差异。 舞蹈是一门以表现性为其特征的艺术。“袖”技在舞蹈中的表现力,由于它的形态本身就蕴含诗意,“时而是一曲舞鸾歌凤;时而是残月落花烟重;时而是花光月影宜相照;时而又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既能表现自嗟自叹、伤感、无奈的情绪,又能表现那雄伟、壮丽的景色和开朗、豪迈的气概。新版舞蹈《踏歌》编导以轻盈、柔软和流动性较强的步伐,恰到好处的水袖运用,在优美的古典乐曲中,把一群南国佳人携手游春、娇柔可爱的形象,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朝鲜民族舞蹈《僧舞》“袖”技的运用,则给人以含蓄、庄严、深沉和稳健的美感,具有浓重的朝鲜族那种刚柔相济、激抒并存的舞蹈风格。 1.“水袖”在中国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舞蹈作品中以“袖”为舞蹈道具的作品比较丰富,如:《踏歌》、《白纻舞》、《昭君出塞》、《江河水》、《二泉映月》等等,本文仅以具有代表性的汉唐乐舞《踏歌》和近代舞蹈《江河水》为例: 《踏歌》这一历史悠久具有群众自娱性形式的歌舞,虽从史料考证看,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是从汉至宋,被广为流传,但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上的图案,是这种舞蹈形式最古老的形象描绘。在原始时代就已有了一种人人都可以参加的这种手牵手,踏地为节,边歌边舞,令人心醉,使人流连忘返的自娱歌舞。到了汉代,这种形式依然风行。然而,在唐以前并没有把《踏歌》作为这种自娱歌舞的名称固定下来。而从唐以后,《踏歌》则成为古人对脚踏地为节、手袖相连载歌载舞的群众自娱性歌舞的统称。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组织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踏歌》场面之壮观、奢华,令人惊叹。唐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元宵节,宫廷在安福门外举行了有千余女子参加的踏歌舞会,人们在高20余丈、燃着5万盏灯的装饰下,载歌载舞达3昼夜,场面极为壮观。 新版《踏歌》的编导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积几十年潜心钻研,在中国舞蹈历史文化中挖掘和创作了这部作品。《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现代众生。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唐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具妖媚之美。 《踏歌》这部舞蹈作品,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折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其舞蹈服饰也颇具唐代佳丽之风姿,舞者身着翠绿色修长衣襟的长袖舞衣,充分利用所穿服饰中的“袖”,以轻盈、柔软和流动性较强的步伐,把一群南国佳人携手游春、娇柔可爱的形象,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舞蹈的体态和韵律上,舞蹈《踏歌》以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为它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多姿的神韵。并以松膝、倾胯的体态使重心下降,加之顺拐蹉步的特定步伐,使得整个躯干呈现出“亲地”的势态。特别是舞蹈《踏歌》中恰到好处的水袖运用,对整体动作起到了“抑扬兼用、缓急相容”的作用,编导将“抛袖”、“甩袖”、“翘袖”、“搭袖”兼容并用,这种不拘一格、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创作观念,无疑成为舞蹈《踏歌》古拙、典雅而又具有现代风格的双重性质,充分体现了古为今用之成功力作。 写意多于写实、在抒情中叙事是水袖在舞蹈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例如:女子独舞《江河水》就是运用水袖以抒情来叙事的实例。作品结构严谨,分A、B、A三段,没有说明具体人物是何人,而是通过水袖与人之间的舞蹈关系,表现出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被黑暗势力压迫、欺凌、被封建势力束缚的古代弱女子的形象。水袖在此舞蹈中充分显示了它的表现能力。它既是压迫女性的黑暗势力的象征,又是封建势力束缚女性的绳索;既是迎亲花轿,又是宣泄悲愤情感的利剑;作品以形象、生活、流畅和语汇表达了古代女性向往自由、向往幸福的愿望却又有无奈的情绪。 可以说,《江河水》是编导基于对传统舞蹈的新认识,不甘止于对其忠实的掌握,开始思考课堂训练向舞台表现过渡的新课题。因此,在编创过程中,她刻意在最具特质的动作、节奏及其有机变化上下工夫,通过精心地提炼和有机变化将“袖”的情绪展现与人物的性格体现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