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中国舞剧创作的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然而,不可回避的问题接踵而来——创作质量远远不尽如人意,精品不足,能够与世界著名舞剧作品比肩的更是少之又少。 问题何在? 第一个问题,舞剧创作为了争奖还是为了百姓观赏?反思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没有评奖机制,基本采取“汇演”、“调演”等方式交流艺术经验,鼓励先进。1980年,中国舞协与文化部艺术局共同主办了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开了全国性舞蹈大赛的先河。三十年来,舞蹈比赛机制在推动艺术事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不正确的“政绩观”所导致的“跑奖”、“争奖”、“贿奖”现象愈演愈烈!不仅亲朋好友各路关系用到极致,甚至动用不正当手段“砸钱买奖”、“名人要奖”、“领导定奖”!由于舞剧创作要耗费巨大财力精力,必须得到地方或单位的直接投资和支持,也因此和地方政府或特定单位的文化政绩紧密相关。针对当前大型舞台剧目创作评奖的弊病,坊间流传的桥段说:“花百姓的钱,露当官的脸;得演员的名,收制作的利!”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其间的“奥妙”。必须指出的是,经过艺术创新和勇攀高峰而得奖,组织者和投资方由此拥有令老百姓满意的政绩,其本身无可厚非,还应该鼓励。问题在于:如果把参加评奖当作唯一目的,把老百姓的文化享受置之不理,好大喜功,将文化工程当作进身之阶、攀官之路,不把精心打磨作品作为当务之急,而是把拉关系作为首要任务,其结果一定是“获奖之前先走后门,获奖之后马放南山”。中国舞剧创作的数量众多,大型比赛轰轰烈烈,看似繁花似锦,其实成本浪费而精品匮乏。与那些巨大的投入相比,老百姓的文化实惠还远远没有到位!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地方政府每五年面临一次换届,我们在参与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一任领导所做之事,在换了新任领导之后,常常碰到“冷遇”。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起着很大作用的“官场心理”!新任领导要重新打鼓另开张,结果五年当中,调研一年,立项一年,开始工作筹备一年,上马之后,已经再次面临换届!如果官员调动再频繁一些,大型舞台剧目创作则面临“搁浅”。特别重要的是,大型舞台剧目的精品性质,常常是“磨炼”出来的,恰如老话所言:十年磨一戏!可惜的是,新任者不愿磨老戏,自己主抓的新戏也没有下一任来继续打磨。如此循环往复,恰似恶性循环,艺术经典之作的问世早已经不见消息! 精品难做!怎么办?有的地方出于急功近利的需求,只好“大干”和“快上”。所谓“大干”,就是忽视剧本创作的质量,好的故事没有找到,人物情感不真实,情节线索不牢靠,这一切都搁置在一边,把大量的财力和功夫投放在舞台制作上。近些年,大型舞剧舞美制作的奢华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非常值得警惕。如此“大干”,一方面可以遮掩艺术生活基础的严重薄弱,遮盖“大腕”者艺术创作才华的严重掏空,另一方面其背后还有一些利益集团的实际需求,因此屡禁不止。所谓“快上”,就是不少舞剧的演出单位为了完成创作演出任务,在本团没有主要演员的情况下,主要靠外借演员“冲奖”。一旦得到了奖项,本团根本没有主要演员,那个获奖剧目也就不得不马放南山了。据笔者所知,现在为“冲奖”而寻找的已经不仅仅是主要演员了,而是扩大到了领舞,甚至是第一排的群舞!更有甚者,某个在省级调演比赛中获得奖项的大型舞蹈诗作品,事后根本无法再次演出,一场都组织不起来!因为所有的演员都是拼凑起来的,只为获奖而临时“搭班子”!现在看戏,见到了好演员,前来观戏的敏锐的领导同志常常问一句:这些演员都是你们本团的吗?面对睿智的逼问,有骄傲开心者,也大有心虚掩藏者。问者有心,答者脸红么?不脸红,因为司空见惯了! 造成以上情况,有不少深层原因 第一,“为人民服务”的政绩观淡漠,只在口头上空喊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操作上却把文化政绩当做迁升的跳板。我们认为,没有人民的文化生活的满足感、幸福感,就不是文化的真发展、真繁荣。为什么人的问题,在今天显得特别醒目和重要,就是因为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正是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与此同时,我们确实需要建设更加有效的文艺创作管理机制,破除地方政府换届、领导人更替所带来的文艺创作前后不接的局面。重要的是破除“文化面子工程”等观念,让老百姓享受更多更好的文化资源。 第二,“坚守社会良心”的价值观模糊。良心,善良之心,一个人的良心与其地位、名声、财产、形貌等没有关系,体现在正直、善良、宽容、博爱、见义勇为、恻隐之心等所有美好人性层面上。社会良心,即社会的善良之心,与社会的财富、GDP曲线、股市涨跌、灾害饥荒、战争风云等等无关,体现在公平、正义、民主、博爱、遵纪守法、荣耻分明等等方面,是被现实社会普遍认可并被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文化,是一个社会良心的承载者和传播者,是社会良心的最生动、最形象的代言人。多年以来,大型舞剧的创作生产,在“文以载道”、“艺术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大量成绩,有目共睹。在弘扬民族文化、彰显社会良心方面更是屡出新品。但是也有不少剧目把争奖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为了获奖不惜任何代价。每当大型赛事来临,“做做工作”就成了各种争奖手段的代名词。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当舞剧艺术的组织者、投资者、创作者、演出者、评委们组成了一个巨大“圈圈”时,任何一个个人想要逃开,几乎不可能。于是,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个作品,只有优秀出色到任何人部无法轻视的程度,才会不被淹没,才会出人头地。而越是一般化的作品,就越需要“跑奖、争奖”了。往往发生的情况是“跑动争奖”者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最终牺牲评奖的公平与公正,却为小我谋到了私利,践踏了社会良心。作品并没有达到获奖水平,但低俗者和艺术“下品”们的“成功”,打碎了艺术精品的光荣,模糊了艺术公平的界限,粉碎了辛勤劳动者的梦想,纵容了“鬼魅者”的非法行为,往往更加深层地摧残着坚守社会良心者们的心理承受底线,也在相当程度上损坏着我们神圣的舞蹈艺术事业。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说,涉及到价值观,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及其在舞蹈艺术领域里的社会实践。我们不应该容许对于社会核心价值的肆意践踏,在评奖工作中坚持舞剧艺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辩证统一。当今社会,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些话题,就包括道德底线、社会良心、价值取向等等。只有坚守舞剧创作和评奖过程中的“社会良心”,舞剧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方式,才有资格参与到整个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 第三,“生活是艺术唯一源泉”的艺术观缺失。从舞剧创作者来看,我们的舞剧艺术事业繁荣至今,与那些创作者们无比辛劳的付出有巨大关系。没有他们的努力,就不会有舞剧艺术园地的草木繁盛。然而,也有一些舞剧创作者们,沉溺于舞蹈艺术形式之象牙塔,玩味着艺术“小我”的小滋味,在创作中胡编乱造还沾沾自喜,美其名曰“心有多宽舞台有多大”。对于历史,舞剧界虽然不像影视剧那样“戏说”泛滥,却少见精深的研磨,题材开掘不够,人物平板呆化。对于现实,很多舞剧创作者讳莫如深,不肯投去深情一瞥。舞剧作品得不到观众的认可,原因不少,最主要的还是缺少生活根基。 生活,特别是火热的现实生活,在舞剧中得不到充分表现,与创作者的文艺观紧密相连。主张艺术形式大于一切,当然就会忽略“唯一源泉”的巨大作用。今年5月将迎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再次重温关于“文艺是生活唯一源泉”的真理,是大有必要的。舞剧创作产量高而质量低,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创作之根扎得不深不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