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推动了沿线的经贸交流,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在文化层面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现着我国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以舞蹈为例,由忻州师范学院和云冈石窟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研讨会日前在山西大同举办。本次会议在文化复兴的思想指导下,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视野下,以实践为基础、突破舞蹈的自我局限,在更大的学术视野中,在乐舞一体的历史存在语境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可喜的是,这样的尝试受到了学界的鼓励和肯定。 图像乐舞的重建、古代乐舞文化的复兴,不乏孙颖、高金荣、刘建等舞蹈前辈们的辛勤探索。在会议期间,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忻州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大学、新疆艺术学院5所院校的图像乐舞重建复现的实践演出,令与会研究者耳目一新。它们是基于汉画像河南南阳建鼓舞汉画像拓片的《建木之下》、徐州博物馆汉代长袖舞俑图的《手袖威仪》、四川成都杨子山2号墓弄丸宴舞画像砖拓片《弄剑》、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羽人拓片《羽人》、河南南阳东关许阿瞿墓志画像七盘舞拓片《逶迤丹庭》、与西安白家口出土乐俑等文物壁画相印证的《苏合香》、素材来源为敦煌莫高窟71窟思惟菩萨像的《思惟菩萨》、依据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49窟壁画创编的《药叉伎乐》、依据克孜尔77窟左甬道外侧壁画创编的《婆罗幻》。 实践当然离不开理论的支撑。本次大会上,与会学者谈及汉画“建鼓舞”的形而上建构、汉画“长袖舞”的社会人伦形式、汉画“羽人”的舞蹈空间、唐代韩休墓壁画“对舞”方式、敦煌乐舞重建的图像与文献依托、龟兹石窟壁画乐舞的动态呈现、石窟乐舞图像的概念及文化内涵、古代乐舞复现工作的前置理念、“胡腾舞”的考古资料、西域乐舞壁画以及文物在法国和德国的收藏情况、古代音乐声响重建的可能与问题、蕴含着草原文化元素的哈萨克族民间艺术形式、跨学科的乐舞图像研究、《法华经》与云冈石窟的伎乐图像之关联性研究。 研讨会中,比较有特色的是关于汉画像乐舞和敦煌乐舞的讨论,讨论或以材料的展示和收集为主,或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介绍,对两种乐舞的发力点、重心位置、“S”体型和胯关节等细节方面做出了对比。对于石窟乐舞的研究,会上提供了不少新鲜的认知。如,从史料、壁画来看丝绸之路上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的发展与流变,乐舞图像研究方法之数据库的建立,丝路交流与胡笳、箛、篍、簌、筚篥等管乐器名实辨,敦煌壁画中迦陵频伽乐舞形象的衍生等。当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文化的互动和交流的关注,也是必不可少的。丝路岷山道上的南朝佛教伎乐人石雕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女乐舞蹈的艺术探究、北齐徐显秀墓中的音乐图像研究等相关论文,对中古时期多元文化背景下乐舞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做了一定的探讨。会议还以北京钟楼声学、佤族木鼓乐舞图像等为例探讨了“图像中的音乐”问题。 图像乐舞的重建与实践,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探索中,充满着未知,也充满着欣喜,更加充满着自信。在过去和现在,我们的文化学者、舞蹈家、舞蹈研究者倾注乃至毕生的心血试图为中国舞蹈找寻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根”、自己的“面貌”;在未来,相信中国舞蹈实践和理论研究将在更清醒的自觉意识下阔步走出独有的道路,为世界文艺增添别样的亮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