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在南京大屠杀惨剧发生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国家之名祭奠死难同胞,以正义之心追寻历史真相,展现的是一个民族不忘过去、祈愿和平的真诚姿态。擦掉历史之镜上的灰尘,是为了在真实呈现和正确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获取维护和平的力量,照亮砥砺前行的道路。 舞剧《记忆深处》以“真”为基础,忠于真实人物和事件,把目光投向大屠杀惨案的个体亲历者埋藏深处、触及灵魂的记忆,让最黑暗时刻闪烁的人性光辉成为照亮未来的灯塔。 ——编 者 今年9月18日,舞剧《记忆深处》在南京试演,有心的观众带来了12年前舞剧《南京1937》的节目册。那是我的第一部舞剧作品,也是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一晃12年,一个导演拿出同样题材的舞剧,会有什么不同? 南京大屠杀曾经被多种艺术方式表现,创排《南京1937》时,对于如何充分利用舞剧的艺术特点表现大屠杀的残酷,我的心里十分纠结。但这是一种责任,我不顾一切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创作,现在想想真有点不知天高地厚。正因为这份心无旁骛,这些年我创作了许多其他作品,但那段惨痛的历史、那些鲜明的人物以及整个创作过程始终萦绕在我心里。我总觉得应该往前走一步,让南京大屠杀题材再次回到舞剧舞台,哪怕只是复排。在解决版权问题之后,这个念想终于有了变成现实的可能。 一旦投入,内心多年的积攒便不由自主地冲向舞台,又岂能满足于复排。挑战显而易见,更何况面对的是自己曾经的作品,一部曾经在舞剧结构和舞蹈编排上都有大胆创新和突破的作品。好在这么多年不断地思考和积淀,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相助,我自信能够战胜挑战。在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接洽后,一拍即合,于是有了现在全新的舞剧《记忆深处》。 与12年前相比,今天的创作背景大不相同。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3亿中国人的记忆自此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记忆,南京大屠杀更加深深铭刻在历史柱上。12年前,《南京1937》通过张纯如和魏特琳两位“二次大屠杀”受害者的相似命运,警示南京大屠杀在精神层面的延续。如今,这个现实意义已然以共同记忆的形式整体实现。 这样的背景下,《记忆深处》把目光投向大屠杀惨案个体亲历者埋藏深处的记忆,投向黑暗里守望相助、舍身忘己、坚韧勇敢的人性光辉,投向炼狱里人物的不同侧面。它不刻意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效果,而是像一面透视镜,扫过厚厚的人物日记和回忆,忠实纪录人物的复杂性。归根到底,《记忆深处》的戏剧性在于大事件中的人物本身。 这是一部心理戏、人性戏,更是一部真诚创作的舞剧。在形形色色的标签和脸谱面前,留在我脑海深处的是人物底色:拉贝们是可敬的,魏特琳们是虔诚的,李秀英们是勇敢的,东史郎们是诚实的,张纯如们是执着的,还有那些日本右翼是可憎的。透过30万冤魂的呐喊和刽子手的残暴,每个人都混合出不同的生命质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