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的收藏品
在福州,有这样一位“奇”人,他收藏了古今中外的多种乐器并为之建立了蔚为壮观的私人博物馆,他会弹奏的乐器多达数十种,每一件破损的乐器,经他之手修复、调音,都能如获新生,重现完美的音色和旋律。他,就是福建艺术职业学院退休的乐器工程师、宜天乐器博物馆馆主陈恭先生,一位视乐器为生命的人,一位致力于推广乐器文化的“布道者”。正是那些被他称“王”称“后”的宝贝乐器,让他的人生之路走出了别样的风景…… 心灵手巧的乐器工程师 参观陈恭先生的宜天乐器博物馆后,很多朋友对他的钢琴和提琴收藏量叹为观止,顺理成章地称其为乐器收藏家。就在这两天,又有一架英国来的钢琴到货。这架世界顶级的钢琴制造于158年前,是陈恭用两套房子换来的。尽管拥有种类繁多的古今中外乐器,但陈恭却不认可这个“头衔”,他说,自己还算不上是个收藏家,“乐器工程师”和“音律师”才是准确的身份定位。 说起对乐器的钟情,陈恭说,这源于父亲对他的启蒙和引导。父亲从小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因此十分重视子女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身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学教授,月薪是两百多元,在当时的福州,属于“高薪阶层”,这无疑为陈恭和哥哥姐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器乐的物质条件。然而,就在陈恭求知若渴的青少年时期,十年浩劫开始了,一个原本享受高雅生活的家庭,自此一落千丈。正在福州一中就读的陈恭,成绩优秀,本可以走出一条与哥哥姐姐们一样的轨迹:进入高校深造再到社会施展才华。然而,造化弄人,家里年纪最小、最受父母亲宠爱的他只能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挑起装满书籍的担子到了闽北山区接受“再教育”。当陈恭咬破手指写下“听党的话”血书的同时,也在心头燃起发愤图强的雄心壮志—— 一定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绝不做一事无成的“草包”! 生活的蹇困并没有让陈恭割舍对音乐的执著和对乐器的喜爱,反而催生了他自己动手做乐器的想法。他的目测水平和动手能力一直让他引以为豪,任何物件经他目测的长短宽窄和用尺测量的结果,几乎分毫不差,把旧琴拆解重装更令他乐此不疲。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带着自己制作的小提琴,跟着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姐姐去拜访名师。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听完他拉的曲子后,对外形稍显怪异的小提琴产生了兴趣,当得知这把音色音准都不输于琴师的“产品”出自陈恭之手后,教授对他无师自通的技艺发出了由衷的赞赏,并推荐他学习乐器制造专业课程。专家的肯定无疑极大地激励和坚定了陈恭的音乐理想,他的音乐之路也迈出关键的一步。 文革期间,院校全面停课,音乐学院的各个专业被上纲上线地定为“封资修”的典型,更没有哪位教师敢公开收学生授课,陈恭的拜师求学只能处于“地下”状态。由于不能直接付学费,陈恭每次北上求学,都带一大包的桂圆干、笋干等家乡特产,以此作为对老师的答谢。在上海期间,陈恭还经常流连于旧货商店,在那里,他仔细观察并得以了解不同种类的乐器。老师的言传身教和与各种乐器的近距离接触,让他的专业知识日益丰富,乐器制作技术也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陈恭的工作室中,经常可以看到拆散的提琴、竖琴等乐器零部件,除了自己的收藏,就是一些专业乐团的待修乐器。在福建音乐圈,陈恭的维修技术得到众人的普遍认可,演奏家们经常将数十万元的专业琴放心地交给他维修、保养。乐团的重要演出,也经常向陈恭借用最好的钢琴,而对赈灾等公益演出活动,他都力所能及地无偿提供乐器。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