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音乐学 >

在历史的终点——清代宫廷乐舞史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昆 王宁宁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王宁宁,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
    清朝,作为古代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两千多年的封建宫廷乐舞史,在此即将走完最后的历程。对于一个长期在马背上争战的民族,问鼎中原之后,如何承袭华夏宫廷乐舞传统?像这样初为“四夷”民族,其后又成为统治者的政权,此前已有金代和元代。对于这样的王朝来说,继承华夏宫廷的传统乐制,制作和搬演传统乐舞,是皇帝们所必须恪守遵循的法则,这关系到政权是否符合封建政治法统的问题。但在恪守和遵循传统的同时,尽可能地将本民族乐舞融入其中,这也是皇帝们始终不愿放弃的。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中,我们看到,宴乐与雅乐,一直作为官方行为活动,不断地被搬演,同时“旧瓶装新醋”的作为,也屡见不鲜。清代宫廷乐舞就是如此路数。清朝皇帝大多喜欢看演戏,对戏曲抱有极大的热情,内廷演戏活动之频率,甚至高于宴乐和雅乐。这就形成了清代宫廷乐舞的三大板块:宴乐队舞、雅乐佾舞和内廷演戏。
    一、制乐始末
    清宫廷乐舞之肇始,可追溯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清世祖顺治皇帝入关之后,清宫乐舞开始融入华夏宫廷乐舞体系。这个开创时期大致有两个阶段。如《清史稿·乐一》曰:
    “清起僻远,迎神祭天,初沿边俗。太祖受命,始习华风。天命、崇德中,征瓦尔喀,臣朝鲜,平定察哈尔,得其宫悬,以备四裔燕乐。世祖入关,修明之旧,有《中和韶乐》,郊庙、朝会用之。有《丹陛大乐》,王宫百僚庆贺用之。有《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宫中筵宴用之。有卤薄《导迎乐》巡跸用之。又制《铙歌法曲》,奋武敌忾,宜鬯八风,以俪汉世之短箫。而满州旧舞,是曰《莽式》,率以兰錡世裔充选,所陈旧辽沈故事,作麾旄弢矢躍马涖阵之容,曲伸进反轻跷俯仰之节,歌辞异汉,不类太常,所谓缵业垂统,前王不忘者欤。”[1]
    满人本居僻远边陲,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政权后,始习华风,着手建立宫廷乐舞礼仪。努尔哈赤天命年间(1616—1626),清皇太极崇德年间(1636—1643),在征战瓦尔喀、朝鲜、察哈尔过程中,始得宫悬乐器和礼仪乐舞等,即用于宴享。清世祖顺治入关后,“稽清之乐,式遵明故”[2],承袭明朝乐舞礼仪,制定了郊庙、朝会的《中和韶乐》,王公百僚庆贺用的《丹陛大乐》,宫中宴享所用的《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帝王道路仪仗所用的《导迎乐》,军乐所用的《铙歌法曲》。满族乐舞《莽式》,虽然不合传统,但仍然被编入宫乐,以示不忘其本。清太祖努尔哈赤肇启东陲,戡乱用武,声物简朴,礼乐沿用辽代旧制。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尊位沈阳后,始有卤薄仪仗。至此,逐渐有了凯旋、拜天、宴乐等乐舞礼仪[3]。至皇太极天聪八年(1634年),朝臣张存仁上言:“元旦朝贺,大礼所关,杂剧戏谑,不宜陈殿陛。”[4]于是,八旗设宴惟用雅乐,杂剧之类不再陈演于庭殿,乐舞礼仪渐合于传统规范。天聪十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名“清”,各种祭祀仪式,如追尊列祖,四孟时享、岁暮袷祭等,例行于宫廷。乐队编制始具规模,据《清史稿·乐一》记载,乐队有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乐工穿戴绿衣黄褂红带,头戴六瓣红绒帽[5]。尽管乐队有四十人,但是乐器仅有打击乐和吹奏乐两类。
    顺治皇帝时期,宫廷雅乐舞开始用于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等祭祀仪式。时有大学士冯铨、洪承畴等上言,认为历代雅乐皆各取嘉名,清朝理应效仿,建议以“平”为名。于是《始平》《景平》《咸平》《寿平》《嘉平》《雍平》《熙平》《安平》《太平》等乐章,应运而生[6]。《武功之舞》《文德之舞》亦承制而定[7]。顺治朝宫廷三大节(冬至、元旦、万寿)必用乐舞,如《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导迎乐》《宴享清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8]。顺治皇帝初期,曾在京行受宝礼,其仪式沿用明制,用歌工和教坊女乐等。此后增定新乐章和乐器,补充舞生多达570人[9]。
    从清太祖努尔哈赤至顺治皇帝期间,清朝宫廷乐舞礼仪是从无到有,初沿用明制,逐渐过渡,建立和完善乐舞礼仪。从这些乐曲名称显见,标志天下太平,是宫廷乐舞的一种政治功用,历代宫廷都一样。像“韶乐”是取自周代六大舞《大韶》之名目,“铙歌”汉代已有,“清乐”则源于汉魏六朝《清商乐》。沿用前代的乐舞名,同样是表明本朝乐舞符合于华夏传统。清代康乾盛世,宫廷乐舞进一步地发展完善。康熙八年(1669年),诏定朝贺乐舞《中和韶乐》诸多乐章,如《元平》《和平》《遂平》《允平》《乾平》《太平》等。群臣行礼用《丹陛大乐》之《庆平》,外藩用乐《治平》,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用《升平》《恒平》《晋平》《豫平》《履平》《益平》《淑平》《顺平》《正平》。似乎乐章繁多,而实际表演却不然,是如“乐句律度,凌厉失所”“但纪其铿锵鼓舞而已”[10]。可见清宫乐舞在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努力融入华夏正宗,另一方面又不免有徒具形式,机械照搬之嫌。
    康熙时三藩削平,皇帝重新厘定朝会、宴享乐舞曲调,命大学士陈廷敬重撰乐章。大臣乐工们对于黄钟律吕之事,大多无能言之[11]。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东巡厥里,亲祭孔林,太常寺乐工先期前往,肄习乐舞,演奏了《导迎大乐》等。就是在这次巡行中,让康熙皇帝对古制未续,礼乐崩溃,深有感触,他决心重新制作一番[12]。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亲自对《律吕新书》所载《五声八风图示》进行审定,命乐工用笛、瑟演奏,按次第审音[13]。为此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特进献所篡《大司乐释义》《乐律论辨》[14]。康熙五十二年,诏修律吕诸书,于蒙养斋立馆,求海内精通乐律乐舞之人士[15]。这次行动的结果是成书《正律审音》《和声定乐》《协均度曲》。其中《协均度曲》一书,结合了当时的外国音乐知识,并与史籍记载的律吕宫调,相互参证。在此《清史稿·乐志》还专门提到了二位外国人,波尔都哈儿国人徐日升和意大利亚国人德里格,并记有二人所讲“声律节度”[16]。康熙皇帝对乐舞礼仪和音律研定之事,十分重视,能亲自歌舞,且是个性情中人,他曾在宴饮场合,兴之所至,自歌起舞。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孝惠章皇后七十寿宴,康熙亲谕礼部曰:“《玛克式舞》乃满洲筵宴大礼,典至隆重,故事皆王大臣行之。今岁皇太后七旬大庆,朕亦五十有七,欲亲舞称觞。”于是在皇太后寿宴上,康熙皇帝亲自起舞奉爵,极欢乃罢[17]。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宫廷乐舞的修定方面,编制了耕宴乐,并亲作《三十六禾词》。耕仪式演奏《丹陛大乐》之《雨旸时若之章》,《管弦乐》之《五谷丰登之章》,《清乐》之《家给人足之章》[18]。耕是帝王亲自耕种田地,所谓“亲祭先农,于千亩之甸”。可见雍正皇帝勤政自勉。清高宗乾隆皇帝文韬武略,较之前朝皇帝,他对宫廷乐舞是锐意制作,也颇精通。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皇帝于殿陛听奏《中和韶乐》,觉得音律节奏和乐章歌词,不相协和,便诏令和亲王弘画、庄亲王允禄演奏试听。乾隆皇帝听奏《中和韶乐》又疑其舛讹,觉得音律有问题。乾隆皇帝非常仰慕史籍记载的“箫韶九成”,欲试制作,以此文饰太平。于是乎,儒学诸家如毛奇龄、李塨、胡彦升、江永等人皆著书乐事,考证邃密。康熙朝所修乐书,大多涉及音律理论,乐章无谱可寻,为此乾隆皇帝勇于改为,剬诗缉颂,集聚有识之士开馆纂修,还特命庄亲王允禄监察其事[19]。乾隆皇帝是清朝诸帝中,在乐舞编制和演出方面,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锐意改革,严格制度。时有山东道监御使徐以升上奏,认为朝廷的雩祭仪式未备[20],不合传统。乾隆便下令制定雩祭,还为此专设乐部,乐用七成。顺治朝宫廷曾沿用明制惯例,选用道童充任乐舞生,乾隆时就禁止用道士充任太常寺乐工舞人[21]。乾隆朝的“耕之乐”,场面较大,有执彩旗者五十人,有《导迎乐》《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卤薄大乐》奏乐伴随,歌者十四人唱《禾词》,乐队有锣、鼓、版、笛、笙、箫各六人。配有皇后《采桑歌》,乐器有金鼓、拍板、箫、笛、笙伴奏[22]。
    乾隆八年九月(1743年),乾隆皇帝东巡,狩猎至盛京,随行有仪仗乐队,在马上吹奏乐歌,导引其前。随后乾隆在崇政殿举行宴乐,将康熙朝《玛克式舞》改名《庆隆之舞》(顺治时称《莽势》),其中的《大小马护》(马护是面具),又更名为《扬烈舞》与《喜起舞》。《扬烈舞》舞人骑竹马而舞。《喜起舞》是大臣起舞。二舞皆有乐器伴奏,如琵琶、三弦、筝、节,拍板[23]。从清初的《莽式》,到康熙时《玛克式》,再至乾隆时《庆隆之舞》,同一满族乐舞的名称变化,说明了满族乐舞沾染华风,清宫乐舞融入华夏传统。《扬烈舞》和《喜起舞》也从文、武两方面,融入雅乐舞的体系,应合帝王的文治武功。清人福格在《听雨丛谈》说,《喜起舞》与周代《人舞》一样,是古代“手舞”。《扬烈舞》与古代《干戚舞》同类[24]。据《大清会典》卷四十二记载,武舞即《扬烈》,文舞即《喜起》[25]。可见清朝统治者取用满族风俗舞蹈,融入华夏宫廷乐舞体制。而实际上,皇帝心里所想,正如康熙所言“满洲筵宴大礼,典至隆重”。乾隆皇帝喜欢舞文弄墨,撰章赋辞。乾隆朝的乐舞辞作之繁多,乾隆九年(1744年)宫中大宴,定《番部合奏》乐三十一章,其中舞辞宫谱有:《兔苴》《西鲽曲》《政治辞》《千秋辞》《鸿鹄辞》《庆君侯》《庆夫人》《羡江南》《救度辞》《大番曲》《小番辞》《游逸辞》《舞辞》《鼗鼓曲》《调和曲》等二十五曲[26]。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东巡山东祭祀岱岳(泰山),依《周礼》“奏蕤宾、歌函种,舞的夏以祭山川”的故典,诏令搬用乐舞,打破了祭祀泰山“向不用乐”的惯例[27]。乾隆宫廷经常搬演外国乐舞。乾隆九年(1744年)除夕,皇帝在保和殿筵宴蒙古王及其使者,先奏蒙古乐曲,次演《庆隆舞》[28]。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命宫廷乐部搬演安南(越南)、廓尔咯(尼泊尔)、粗缅甸、细缅甸等各国乐舞[29]。
    据《清史稿·乐志》记载,乾隆皇帝追远崇古,悉出睿裁,屡易乐度。乾隆时朝会、宴享、祭祀等诸乐章,大多是长篇巨制,乾隆皇帝还亲自赋辞,编定《律吕正义后编》,制定《祭祀乐》《朝会乐》《宴享乐》《导迎乐》《行幸乐》。参稽前代,因革损益,又编定《乐器考》《乐制考》《乐章考》《度量权衡考》[30]。乾隆朝是清代增删改易乐舞最频繁的一个时期。嘉庆时期,宫廷乐舞发展变化不大,大多沿用前朝乐舞。嘉庆八年(1803年),皇帝下令筵宴停止表演《安南乐》。嘉庆十四年元旦(1809年),皇帝在太和殿举行筵宴,命乐工舞人搬演朝鲜、回部、金川、缅甸等国乐舞,同时承应表演《庆隆舞》和《喜起舞》[31]。
    清代宣、文之世(道光、咸丰),宫廷乐舞少有增创,无甚新意,所谓“宫悬徒为具文”。直至清德宗光绪时期,因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宫廷竟出现了仿效欧美军乐之制的情况。甚至光绪皇帝曾有更定国歌之意举,但最终还是屡载不定,而未施行[32]。
    总括清宫乐制,设有《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铙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诸乐部[33]。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衰落几个阶段。努尔哈赤、皇太极至顺治时期,是为初创阶段;康乾盛世则是发展鼎盛时期;从嘉庆以降,清宫乐舞大多延续前代,少有创新。实际上,除了传统乐制中的宴、雅二乐外,还有内廷演戏和歌舞百戏等。戏曲的表演与欣赏,是清宫娱乐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廷演戏的盛况并不亚于宫廷正统乐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