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美术学 >

古代雕塑造像之相、度、线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吴雅琳 参加讨论

    【核心提示】中国古代塑像,除描摹对象外,还得参照相书,追求面相与人物社会属性的关联。古代雕塑的特征有相塑同源、相面塑心、尺度定格和线的表现力。
    
    西方塑像追求逼真准确,同一个神可以有千百种客观生活中的形象。中国古代塑像,除描摹对象外,还得参照相书,追求面相与人物社会属性的关联。
    古人造像,首先必了解相学。由于中国造像艺术重视人的内在精神表现,因此,造像者必须着重研究人的相貌。通过相貌去了解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最后才能做到心相一致,因此,相学就成为造像者必修的课题。
    其二,古人造像必解决尺度问题。在没有解剖学知识背景、没有适度活动空间、没有合理光源的条件下,古人造像如何实现比例合度、塑形完美?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究。
    其三,古人造像必重视线的表现力。衣冠是反映古代人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线”是雕塑传情达意的依托,衣纹通过线性的表现,既体现出物理性的衣装服饰,又达到对人物内在精神的反映。
    了解以上三点,有利于深入解读古代雕塑造像。
    相塑同源
    史载:西汉有麒麟阁功臣像,东晋有顾恺之画列女,唐代有阎立本作《历代帝王图》,但均“不惟极其形似”。这种“似与不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造像与相学之间的关系。元代画家王绎的《写像秘诀》中称“凡写像,须通晓相法”,则为造像与相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至隋朝,已达到高峰。当时,造像与面相学、山水画与风水学都互为关联、互相影响。一般而言,面相学主要是指面部的“五岳”及“三停”,即左颧(东岳)、上额(南岳)、右颧(西岳)、下颌(北岳)、鼻(中岳),额门、准头和地阁三个部分为“三停”。研究面相,包括骨相在内,都有利于洞察、了解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相貌和人的社会属性相关。
    古代雕塑均追求社会功利性,无论是神佛或帝王,一般都参照相学中最理想的面相进行塑造。如塑帝王,必是眼秀而长;塑力士,自是目光如炬;塑贵者,需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等符合相学的标准。
    西方塑像追求逼真准确,同一个神可以有千百种客观生活中的形象。中国古代塑像,除描摹对象外,还得参照相书,追求面相与人物社会属性的关联。因此,忠义之士岳飞的塑像可添加胡须,相书云:“髭须犯空,形克无穷。”
    相面塑心
    相学中对“五岳”的要求是“必有峻极之势”,对耳(江)、口(河)、眼(淮)、鼻(济)的“四渎”,则要求“必有川流之形”,通过对“五岳四渎”遵守而达到以形写神。
    古人强调“默记写真”,“真”,是指人的天真本性、内在的神韵。写真时从局部出发有利于洞察内心世界。动手之先,如相家一样,先相其神,再相其形,如此做到形神兼备。鼻子的塑造是五官中较为关键的点,王绎认为,以鼻做尺度,最后可达到“庶几无纤毫遗失”。
    古代工匠重视相学的理论指导。如耳门广阔,聪明豁达;两耳垂肩,贵不可言;舌短而大,愚鲁懈怠;舌小而长,仕宦吉昌等,唐代杨惠之失传的《塑诀》,就有“抑和相术,故为今古绝技”之记载。从相学角度来把握人物性格,对深入分析人的内心世界的确大有裨益。
    田、由、国、用、目、甲、风、申,是先人在面相学上的八格分类,造像者运用它来进行观察,有利于高度概括造像面部的基本形象。面扁而方者为田字格;尖下颌者为甲字格;头脸方正面带须发的为国字格;上削下方者为由字格等。八格之中,各类性情从中悉数反映。如由字格,庄重自在;田字格,刚劲有力;目字格,温雅文静;风字格,潇洒超脱。
    在八格之中,内外未统一者也有之。综观古今中外,十浊一清、十清一浊,并非少数。史书有载,孔子有七露(相学忌露:鼻孔仰露,夭折寒索;目露四白,阵亡兵绝),但其弟子谓“望之俨然”(从精神里透出的神气),此乃表里不一也。而相学称圣人有异相,如“舜目重瞳,遂获禅尧之位”。
    尺度定格
    古代雕塑谈尺度,各有规范,其中占很大比重的佛教造像,有着严整的法则。历代佛造像量度都是师父传徒弟,口授心记。艺人有造像量度经为标尺,不论佛像如何顶天立地、石窟环境如何险要,均可依据量度经中的手指量度来呈现。如佛像站立高度:“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发际亦如此”、“项心脐乳间,带半十二指。脐圆有摺旋,深阔皆一指”。
    其他非宗教造像,造像者也是依据历代传下经验口诀加以背诵默记。如“头分三停,肩担两头,一手捂住半张脸,行七坐五盘三半;面分三停五眼,身分腰膝肘肩,袖内上臂贴肋,肘前必对肚脐;腰下突出是肚,肚下至膝两数,再往下数是脚跗;正看腹欲出,侧看臀必凸,立见膝下纹,仰见喉头骨”等。这些都为古代匠师提供了规范。因此,在实践中,匠师依靠这些法则搭架上泥,不必旁顾也可一气呵成。
    古人造像,强调合事实、法度,以至形态和内在精神相吻合,在规范的控制下,比例尺度都十分完美。
    线的表现力
    西方思维引导我们要通过素描去训练基础,要研究人体、结构、体面、形体等课题,而中国人的学理,更重视内心世界的表达﹑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宣泄。因此,先人通过概括性很强的线描去训练基础,去研究脸部表情、神态、神韵以及线的运用和衣纹的程式等。当佛教传入中国,佛造像的兴盛及逐步汉化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衣纹的线性从物理性到精神性有各种不同的体现。
    早期的造像,从人物紧贴衣衫,犹如刚从水中出来的印度秣兎罗风格——薄衣透体,逐渐演化发展出多种样式。1.有凹槽,疏密、深浅、主线和辅线等变化的阴刻线式;2.有贴泥条强化线性的阳塑式;3. 有横断面犹如阶梯,层层叠叠,棱角分明的阶梯式;4.还有横断面高点突出而浑圆,起伏翻滚的波浪式。自魏晋至五代、宋,这几种线性表现手法承载着造像的法则和精神指向而沿用不衰。
    衣纹不仅是“物理性的线条”,可与面结合、与体穿插;它还可以是“精神性的”,有着诗性和神性的精神指向,它结合线的表现力,在形与神中游走。衣纹设置有时疏密有致,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造像;有时如行云流水,形成了整体的气场;有时还如波澜翻滚,使整个雕塑充满生命的律动。
    优秀的造像,线条流畅而合度,衣纹的表现能知人哀乐且能够达意传情。我们欣赏线条的优美、飘逸、舒畅和收放自如。一般而言,扁、平、直的衣纹,只会让翩然欲飞的神佛驻足,凸、圆、卷的衣纹,则能使卧佛“凡心大动”。这正应了一句话叫“静如处子,动如脱兔”,龙门石窟有很多唐代的高浮雕小坐佛,袈裟下摆采用凸、圆、卷的波浪式衣纹,线条起伏翻飞,仿佛欲破墙而出。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延伸阅读
    佛造像典籍“三经一疏”
    藏文大藏经中有“三经一疏”的工巧明,即指《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绘画量度经》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四部佛教造像典籍的总称。“三经一疏”对佛、菩萨、护法神等造像的相好、比例都有严格的规定。
    《佛说造像量度经》,又称《佛身影像量相》、《造像量度经》,简称《量度经》。由西番学总管工布查布于清乾隆七年(1742)译成汉文,经文中规定了释迦牟尼佛的尺度,以及身躯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等。
    《造像量度经》分三部分,其“迎送残旧身像之仪轨”章节论述了绘制佛像不合标准者、断裂残破佛像处理前应遵循的宗教仪轨。
    《绘画量度经》,讲述了诸天神以及各类世俗人物画像理论。
    《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又称《止贡佛所说身影像量译》,是对《佛说造像量度经》的注疏和详细注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