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纪录片,该不该“向钱看”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人民日报 驻比利时记者刘歌 参加讨论

阅读提要:中国国际纪录片节12月7日在广州落幕,业内热议:纪录片,该不该“向钱看”
    如果说,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挑动了无数国人的味蕾,那么汇集1488部作品的纪录片节,堪称一场纪录片的“满汉全席”。
    12月7日,历经10年磨砺的中国国际纪录片节在广州落幕。在展会上,不仅有评优、展播和市场交易,更有对纪录片核心议题的探讨、反思与争论。纪录片该不该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在商业影视“向钱看”大潮中,纪录片在好看与好卖之间,又该怎样保持独立个性?
    政府扶持资金每年仅500万元,纪录片生存不易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的轰动,至今仍在发酵。这部纪录片的成功背后,折射出国产纪录片的好年景。“2012年,纪录片生产总量达到3000小时,相关频道首播国产纪录片总时长达到1万小时……”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丕民报出一串数字。
    而本次纪录片节,参展参评的影片数量及评优奖项再创历史新高,《舌尖上的中国》也获得最具分量的评审团特别奖。“我们真的感觉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院长何苏六说。
    在一片热闹中,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时间却泼了冷水,“‘向钱看’的倾向正在使纪录片丧失了最重要的品格——独立性。”时间坦言, “谁都希望自己的纪录片能被更多人看到,于是很多人宁愿牺牲个人的一些想法、手法也要走大众路线。当标准产生偏移,导致你要纪录什么都不知道了。”
    在时间看来,纪录片要保持自身独立性就必须抵御住诱惑,一切向“钱”看,只能生产出宣传片或商业片。“纪录片的使命,是建立在纪录内容的价值上,而不是建立在被媒体和受众的接受上。”谈起《舌尖上的中国》,他认为,我们还没有看到“舌尖上的三聚氰胺”、“舌尖上的苏丹红”,一旦纪录片要讨好媒体时,独立性也就荡然无存,“独立纪录片的价值远远大于媒体纪录片”。
    纪录片不走市场路线,要生存下去并不容易。目前,广电部门每年扶持纪录片的资金仅500万元。对此,时间认为,在商业潮流冲击下,独立纪录片要“hold住”,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的扶持力度。“当传播平台更加丰富,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发生了变化,自然会有更多的需求。”时间说。
    纪录片应让尽量多的观众去接受,“利益最大化”并非原罪
    相比于时间对独立纪录片的推崇,《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央视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陈晓卿却对媒体纪录片捍卫有加。“我们总认为谈挣钱显得罪恶,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现在中国纪录片要秉承的东西,就是让尽量多的观众去接受。”他认为,不要把“利益最大化”放在纪录片良心的层面去考虑,“那其实是经济规律,无所谓对错”。
    据说,《舌尖上的中国》在主题确定后,曾有人提议做《中国八大菜系》,但陈晓卿并不同意。“如果将片子拍成八大菜系说明书、教科书,不会有人觉得好看。”
    “电视观众的视听忍受极限就是8分钟,时间一到,很容易换台。”所以,陈晓卿将媒体纪录片的关键,归结为考量市场与观众需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摸清这个规律,每一集都有7到8个独立的故事,每个故事只说8分钟。
    其实,陈晓卿也曾经历过独立与商业的抉择。2000年底,由他所负责的央视第一批30分钟纪录片栏目《纪录片》开播。栏目播出1年多后,由于收视不理想改版并更名为《见证》,内容不再是原来纯粹的纪录片,而以制作播出商业纪录片为主。
    陈晓卿说,作为媒体人,当然渴望能拍一部直面现实社会的独立纪录片,但带有商业性质的媒体纪录片也不能偏废。“我国的独立纪录片,在国际获奖特别多;而我们的媒体纪录片,在世界市场所占份额却特别可怜”。在他眼中,中国纪录片人面临的现实是国外同行的价格压迫,当务之急是要把中国的纪录片推向世界。
    而本届纪录片节,10年来首次向公众实行免费展播。在广州市的中华广场电影城、永汉电影院等高级院线黄金时段免费展播《五台破相机》、《直插云霄》、《蜗牛星球》等影片,“主要是让观众近距离接触纪录片,为中国纪录片培育市场”。
    娱乐至上的当下,纪录片生命力在于思想与市场的平衡
    

    在本届纪录片节的参展参评影片中,记者注意到,无论是来自加拿大的《找到我的气》,还是来自新西兰的《宋家庄》,无一不是在讲述来自中国的故事。“西方人民一直是从兵马俑去认识中国,但是我们看到这些纪录片就开辟了一个比较新颖的方式,让西方人去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位国际评委在评价《四千年前的长寿面》时如是说。国外纪录片对中国题材的青睐,也意味着世界期待透过镜头,看到一个真实的、全面的、生动的中国。
    “人们需要这种娱乐的、耳目一新的、同时又能启迪心灵的纪录片。”有业内人士表示,好的纪录片,应该是真实的现实、深刻的思想、精彩的内容和轻松的形式的结合体。在这架天平上, 一面是“如果沦落为纯粹迎合大众的低级消费品,纪录片的生命也就消亡了”,另一面却要防止变成“小众群体的自娱自乐”。找到这个平衡点,才是在市场上有生命力、能赢得持久好感的纪录片。
    “以前的国产纪录片多是宣传、说教,现在则越来越纯粹了,在于真实的纪录。当下的电视电影都是娱乐至上,但是在娱乐之后,人们需要的是对当下实际问题的思考,纪录片刚好做到了这一点。”本届纪录片节评审团主席刘效礼有感而发。
    中国纪录片 还缺些什么
    

    20年前,人们提到纪录片时,想到的一定是“学术的、大手笔、大制作”,是社会精英阶层的专属,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但现在不同了。我很欣赏年轻一代的中国纪录片人,他们有独特的聪明表达,业界也期盼中国更多、更积极的参与。
    ——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办者艾莉·德克斯
    中国纪录片和西方纪录片最大的区别是,中国更多关注的是历史、文化类的题材,而对现当代生活、当前环境问题等话题兴趣较弱,反映流行文化、个性文化的纪录片远远少于其他题材。中西方的纪录片共有的一个问题是,大部分都过于强调其内容,强调讲的是什么,而忽视了纪录片的形式、风格特色,而这些形式恰恰是纪录片语言的延伸。纪录片的确是影院片的一种,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提出一个观点,可供探讨、争论,纪录片应是标出社会问题的记号。
    ——荷兰制片人、导演皮特·温特尼克
    社会上没有足够的公共资源,电视台没实行制播分离,这都导致中国的纪录片无法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由于资金匮乏,许多独立制作人只能在国际上寻求支持,若创作个体不够成熟,往往会在内容创作上出问题。
    此外,国内没有相关退税制度、保险条款、知识产权保护等金融法律的介入,导致国产纪录片无法形成一个产业链条。中国纪录片与世界的勾连,仍需一个漫长过程。现在一个中国制作项目,连花费报表都不能对接西方标准,怎能实现对外的大规模合作、如何能达到对外传播的效果?
    ——独立纪录片创作者赵琦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