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电影《雷锋在1959》剧照。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有多种评价标准。其中,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有效的思想穿透力,应该是将一部影片推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新近在全国公映的、由辽宁省委宣传部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电影《雷锋在1959》,首次聚焦身穿工装的雷锋,为雷锋叙事增加重要一环,使影片具备“补白”意义,而且凭借对人物的独到把握和精准表现,为“影像雷锋”赋予了新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首先来源于对雷锋这个人物的理解和处理。雷锋依然是那个敬业、奉献、好学、肯钻研、有爱心的雷锋,但在他身上,显然又增加了一些以前雷锋形象中被有意过滤掉的东西。初到焦化厂,看到师傅因自己身材矮小不喜欢自己,雷锋也会委屈,也会有情绪;身边的工友忍受不了条件的艰苦要当“逃兵”,雷锋赌气喊出的话是“以后你永远不要说你是毛主席家乡的人”;甚至在这一个雷锋身上,偶尔还会玩点小伎俩,耍点小聪明:到焦化厂报道、征兵动员会,为了掩饰自己身材矮小,竟偷偷在自己脚下踩个箱子,在屁股下塞个行李包。所有这些细节,不仅没有损害雷锋在精神上的高大,而且迅速拉近了他与观众的情感距离,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 不仅如此,影片还大胆地切入了雷锋的情感世界,把一段温馨美好的青春恋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在雷锋和小易之间,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甚至连一句表白也没有,只有彼此心照不宣的默默关心、互相支持。离开鞍钢总厂,雷锋送小易日记本,以克服困难积极上进互勉;为抢救水泥,雷锋的被子被淋湿,小易主动为他把被子烤干、缝好;在参军问题上,小易明知如果雷锋参军入伍,心爱的“雷锋哥哥”就有可能离开自己,但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她还是坚定地支持雷锋,展现了真爱的无私。入伍欢送会上,小易深情脉脉地为心爱的人戴上大红花,不舍地站在雷锋身旁。此时,她多想像旁边那对恋人一样,和雷锋离得近一点,靠得紧一点,悄悄地牵一下对方的手。但是,小易的手满怀期待地动了几动,终于没有得到回应,只能失望地缩回。懵懂的雷锋,此时正沉浸在欢欣鼓舞的兴奋中。这个细节处理得相当艺术,既把小小的遗憾置于两个人的爱情之上,又巧妙地维护了两人之间爱情的单纯、朦胧。 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还来源于历史感的铺陈渲染。在电影制作炫技成风的大背景下,《雷锋在1959》反其道而行之,以素朴为美,以质朴取胜。近于黑白的整体色调,单纯真诚的人物性格,辅之以颇具怀旧色彩的舒缓配乐,以历史的纵深感作为故事的背景和烘托,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回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中。 如何让雷锋精神刺穿历史的厚茧与当代对接?这既是对影片思想穿透力的拷问,也是对雷锋精神时代生命力的重新审视。影片中,“这一个”雷锋有主见、有梦想、敢坚持。他一直怀揣军人梦想,征兵消息传来,身为焦化厂推土机手的雷锋,毫不犹豫地选择报名参军,甚至在工厂领导不支持、身体条件不符合、部队不愿接收等诸多阻力面前,也丝毫不动摇。为了梦想成真,他用尽办法,软磨硬泡,终于打动各方,实现夙愿。由此,雷锋身上的“螺丝钉精神”就增加了新的内涵,它不仅意味着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更意味着主动的寻找、执着的坚守和不懈的追求。这样的雷锋,离时代更近。 说到底,《雷锋在1959》要做的就是将既往格式化、板滞化的雷锋进行历史的和艺术的还原、释放,塑造一个可亲、可近、可学的雷锋,让一种宝贵的情怀回归当下,回归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