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剧要取得成功,绝不仅仅是换上本国的演员,外在地插入几个本国的元素,更重要的是理解原作的精髓,扎根本土生活的实际 近期,翻拍自日本的同名电视剧《深夜食堂》遭到不少“吐槽”,除了演技浮夸、植入广告生硬以外,一味照搬原版设置,剧情和人物设定不符合本国国情,是最主要的“槽点”。 《深夜食堂》未播先火,观众对其抱有很高的期待,不仅因为有原版日剧珠玉在前,更因为“食物”这个词触发了中国观众的“痛点”。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该剧呈现的却是日式居酒屋风格的店面,穿着和风服装的老板,照搬原著的菜品和故事。许多观众不禁着急万分,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写出自己心目中深夜食堂的样子。这些类似于“小小说”的剧本,也打动了许多读者。无论是大排档、烧烤摊还是路边推车,无论是小龙虾、沙县小吃还是烤冷面,讲述市井百姓的酸甜苦辣在“深夜”“食堂”——这个相对独立和陌生的时空中得到暂时的释放和排解,让每个人都得到温暖的共鸣,才是观众想要看到的内容。而在这一翻拍版里,国人不熟悉的食物,有距离感的店铺,生搬硬套的故事,再加上面孔模糊的人物,这种不真实、不接地气的“深夜食堂”,没办法直抵人心,打动你我。 《深夜食堂》的遭遇,是近几年国外作品本土翻拍困境的一个缩影。翻拍国外的知名作品,依托于原版完整的剧本结构、成熟的技术设备和庞大的粉丝群体,似乎是风险最小的制作方式,因此受到影视资本的青睐。但受制于国家间文化差异、制作团队水平等因素,要让翻拍作品取得跟原作相当的影响力,尤其要在原作粉丝群以外获得大众的普遍接受,并不容易。像《求婚大作战》《麻烦家族》《嫌疑人X的献身》等近期翻拍影视作品,口碑都不甚理想,可以说,翻拍剧的制作并不比原创剧更加容易。 在视频网站初具规模的今天,电视观众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着极大的变化,“分众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活跃在豆瓣网、时光网上的文艺青年有一定的舆论引导能力,他们对国外影视作品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明显高于数量更为庞大的其他观众群体。出于市场的考虑,对这些“原作粉”和“非原作粉”,资本和创作者往往都不敢得罪,而争取同时满足这两个观众群体的需求。因此,我们常常看到这些翻拍剧的纠结——既想借助原作已经积累的粉丝,又试图以本土化吸引更多的观众。最终首鼠两端却又都不讨好:原版粉丝认为其东施效颦,而所展现的内容又离那数以亿计的“沉默的大多数”的现实生活太远。 但这并不意味着成功翻拍是“不可能的任务”。反恐题材电视剧《国土安全》翻拍自以色列的电视剧《战俘》,把故事背景和人物设定跟本土进行了深度“勾兑”,获得了比原作更为广泛的影响力。归根结底,翻拍剧要取得成功,绝不仅仅是换上本国的演员,外在地插入几个本国的元素,更重要的是理解原作的精髓,扎根本土生活的实际,符合本国国情和观众心理。 翻拍同样是创造,如果原作确实不合适,还不如大胆放弃IP,另起炉灶。那种以为靠翻拍就能绕过创作之难的想法,还是太天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