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史上那些杰出作品所包含与传递的精神文化内涵,在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观众,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建构中起着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戏曲一直在传递以忠孝节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鼓励每个人在追求人格健全与道德完善的同时,讲奉献,讲牺牲,舍己为人,崇善弃恶,更有对丰富情感生活的积极追求。 戏曲不是机械化、原则性地将这些抽象道德理念硬塞给欣赏者,它通过鲜活生动的故事内容与人物形象,凝练而传神地表现中华民族共同接受的伦理道德观念时,对生活深刻而生动的表现,必定触动欣赏者的情感与心理,使戏曲经典作品的功能,远远溢出伦理道德理念单纯的阐述与传播。一方面,它利用精彩的舞台表达,让欣赏者在感动中自然接受了传统伦理道德理念,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看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同时自然就包含了伦理道德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戏曲题材广泛,既有厚重的历史叙事,也有温婉的情爱波澜。从先秦到当代,几乎所有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领域的重大事件,从武王代纣、楚汉相争、三国纷乱、隋唐水浒直到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都在戏曲作品的叙述范围;而哀婉悱恻的爱情悲剧如《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等,更是跨越时空的杰作。优秀的戏曲作品充满奇谲瑰丽的风采,《牡丹亭》的女主人公杜丽娘梦境中相遇的柳梦梅走进了现实,《探阴山》里包公出窍的魂灵遥视自己的身躯,《情探》里敫桂英愤而自尽为的是请判官替她主持公道……这些都是令人惊异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当然,戏曲里还有风趣幽默和滑稽调笑,有豪情万丈和义薄云天。戏曲塑造了那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这些都是民族记忆的重要内容。 开放、宽阔、善于取长的艺术样式 在不同时代,戏曲都有极具时代性的创造。高则诚改编的《琵琶记》,是元末明初时重要的戏曲作品。作者深知文艺作品“乐人易,动人难”的道理,他通过汉唐年间就广泛流传的蔡伯偕、赵五娘故事,深刻揭示了士子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选择,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明末清初,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催生了中国文化史上最具震撼力的戏曲经典,李玉的《千钟禄》借明初朱棣之乱,写汉建文帝在大势已去时从南京城仓皇出逃,他“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身似闲云野鹤,心同槁木死灰”,触发了无数观众的情感共鸣。无名氏的《铁冠图》直接描写明亡的经历,其中《刺虎》一折是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最钟爱的剧目之一。更可贵的是,它们和《长生殿》《桃花扇》一样,不仅擅长于在宏大的历史背影和急剧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刻画戏剧人物,还包含了对国家兴亡内外部复杂原因和历史教训的深刻揭示。 当下,戏曲依然是中国人喜爱的舞台艺术样式,并且在海内外获得高度情感认同。戏曲对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贡献一直可圈可点。近年来,像秦腔《西京故事》、豫剧《焦裕禄》这样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都是当代文化建设的突出成就。 戏曲有许多值得骄傲与自信的优点,特别是它发展成熟的速度非常快。从整体上看,两宋年间才成型的戏曲,只过了百来年左右就进入了它第一个全盛时期。具体到单一的剧种,京剧从诞生到享誉全国只不过半个世纪,越剧从诞生到全盛只用了30年。这是由于戏曲艺术家们善于学习与吸收,不仅善于取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为我所用,也善于迅速将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有机地化入本剧种整体美学架构;不仅善于继承自身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善于继承其他艺术门类的遗产甚至全人类的艺术创造。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宽阔的文化胸襟,是中国能够在近现代以来迅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文化基因。 戏曲史上留下的丰富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那么,戏曲凝聚了传统艺术之精华,无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代文化发展与建设的核心课题之一,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戏曲必将做出新的伟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