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对宋明人的批评是毫不客气的。《花间集》提要谓:“后有陆游二跋。其一称斯时天下岌岌,士大夫乃流宕如此,或者出于无聊。不知惟士大夫流宕如此,天下所以岌岌。游未反思其本耳。”《东浦词》提要谓:“盖明人一代之积习,无不重南而轻北,内宋而外金。晋直以畛域之见,曲相排诋,非真出于公论也。”(61)这些话虽显偏激,但也正因为这种深刻的反思、理性的批判,使得《总目》能够在对各种文体特征、规律较为全面的把握基础上,对前代戏曲批评作出一定的总结和开拓。 《总目》对《中原音韵》的批评,已经超出音律讨论本身。它倡导根据语言之方域、时代之变迁、文章之体裁以及理势之自然来进行戏曲创作。过去的戏曲理论研究往往没有注意到《总目》的意见,事实上,这个观点,不仅适用于当时,就是拿到今天,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为一部官方组织、集体纂修的目录学著作,《四库全书总目》考察视野之广阔,涉及问题之纷繁都是空前的,也因此集中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汇聚了许多真知灼见。1998年,吴承学先生《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一文提出研究《总目》的重要性和特殊的意义,认为其诗文评类提要大致体现出封建社会诗文评研究的学术水平,基本构成古典形态文学批评学术史的雏形,也是现代形态文学批评史学科形成的基础(62)。此文为《四库全书总目》文体学研究揭开了篇章。检视戏曲,四库馆臣因为各种原因摒弃戏曲文本,笔端也不免各种偏见,但他们未必与戏曲全无接触;虽则是批评戏曲,实际上有意无意地总结了一些戏曲的规律,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涉及戏曲的不少重大问题,值得认真思考。 注释: ①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首“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②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8,第1807页。 ③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200《张小山小令》“提要”、《碧山乐府》“提要”,第1836页。 ④虞世南:《北堂书钞》卷82、89、92、106、107、112,北京:中国书店,1989年。 ⑤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⑥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⑦李昉等:《太平御览》,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⑧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年,第1190、1198、1207、8554、8555、9968、10553、10557页。 ⑨解缙等:《永乐大典》第1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433、434、549、550、622、623、645、646页。 ⑩俞安期:《唐类函》,北京:团结出版社,1993年。 (11)永瑢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210、410-418页。 (12)张英、王士祺等:《渊鉴类函》第8、11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13)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 (14)《顾曲杂言》提要云:“词曲虽伎艺之流,然亦乐中之末派。”见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第1828页。 (15)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38,第320页。 (16)(1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200,第1833,1836页。 (1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8词曲类“前言”,第1807页;卷200《啸余谱》“提要”,第1835页。 (1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第1826页。 (2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38、200,第328、1836页。 (2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第964、981、988、1815页。 (2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5有“京瓦伎艺”条。吴自牧《梦粱录》卷20有“百戏伎艺”。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8《赠宋氏序》有“伎剧”的说法。 (23)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页。 (24)杨维桢:《周月湖今乐府序》,见李修生主编:《全元文》(41)卷1304,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307页。 (25)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三,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786页。 (26)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1《庄岳委谈》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55页。 (27)李开先著,路工辑校:《李开先集》,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16页。 (28)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第1383页。 (29)这种观念也反映在藏家书目里。据孙崇涛先生研究,《百川书志》最早将俗文学俗文艺的图书作为重点内容编入私家书目。其中戏曲、传奇、小说等俱入史志类。《晁氏宝文堂书目》子杂类以小说、话本、传奇、野史等为主,亦阑入散曲、戏曲。参孙崇涛:《戏曲文献学》,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76-82页。 (30)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校注:《桃花扇》卷首“小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1页。 (31)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3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59页。 (33)李渔原本,铁华山人重辑,李道英、岳宝泉点校:《合锦回文传》第2卷末素轩评语,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页。孙楷第《李笠翁与十二楼》认为“素轩先生或者就是笠翁先生”(见李渔著,杜濬评,文骁校点:《十二楼》,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287页)。郭英德先生认为,这可以代表李渔的看法(郭英德:《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沈新林先生认为素轩就是李渔本人(沈新林:《李渔新论·〈合锦回文传〉刍议》,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7-280页)。 (34)李渔:《闲情偶寄·脱窠臼》、《〈三国演义〉序》,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第3卷第9页,第18卷第538页,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 (35)陆炜:《中国戏剧观念的历史演进》,《戏剧艺术》1986年第1期。 (3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第1828页。 (37)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59、169、187,第1372、1477、1699页。 (38)胡祗遹:《黄氏诗卷序》,魏崇武、周思成校点:《胡祗遹集》卷8,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39)徐渭:《答许口北》,见《徐渭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82页。 (40)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见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53页。 (4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200《张小山小令》“提要”,第1836页。 (4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8《东坡词》“提要”,第1808页。 (4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钦定曲谱》“提要”,第1828页。 (4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钦定曲谱》、卷200《碧山乐府》“提要”,第1828、1836页。 (4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陈中梅译:《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8、42页。 (46)参周南《山房集》卷4《刘先生传》等记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6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47页。 (47)钟嗣成等:《〈录鬼簿〉外四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107页。 (48)王骥德:《曲律》卷2,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05页。 (49)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第3卷,第31页。 (50)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中原音韵》“提要”,第1828、1829页。 (51)王骥德《曲律》卷2“论韵第七”对《中原音韵》多有抨击,且谓:“古乐府悉系古韵;宋词尚沿用诗韵,入金未能尽变;至元人谱曲,用韵始严。德清生最晚,始辑为此韵,作北曲者守之,兢兢无敢出入。独南曲类多旁入他韵……混无分别,不啻乱麻,令曲之道尽亡,而识者每为掩口。北剧每折只用一韵。南戏更韵,已非古法;至每韵复出入数韵而恬不知怪,抑何窘也!”并说沈璟曾“欲别创一韵书”,惜“未就而卒”。王亦编《南词正韵》,谓:“余之反周,盖为南词设也。”案:《曲律》中除了对《中原音韵》阴阳、用韵等的批评外,“德清生最晚,始辑为此韵”云云,似可看出对其有“据一时以排千古”之不满。同卷亦有“南曲与北曲正自不同”、“南曲自有南方之音”等语。此或为《总目》批评之先声。 (52)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206页。 (53)汤显祖:《答孙俟居》,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第1392页。 (54)程芸:《有无之际:“汤沈之争”与晚明戏曲主潮刍议》,《戏剧》2001年第4期。 (55)杜爱英:《“临川四梦”用韵考》,《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1期。 (56)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第104、165、254页。 (57)浙江古籍出版社编:《李渔全集》第3卷,第32页。 (5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200,第1828、1836页。 (59)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9,第1829页。 (60)汤显祖:《答凌初成》,见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二,第1442页。 (6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198、199,第1814、1823页。 (62)吴承学:《论〈四库全书总目〉在诗文评研究史上的贡献》,《文学评论》1998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