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智性的清透 相对于悲剧美学核心所在的悲悯的净化,喜剧美学重在智性的清透,而非纯粹的娱乐。在当前这个时代,偏爱喜剧的人更多,喜剧较之悲剧的“正能量”也更大,喜剧似乎是一种比悲剧更具渗透性的人类境况,它可以闯入人类经验的两个极端:一端是人与动物几乎毫无区别的哈哈大笑,另一端则是跨入悲剧边界的“狂歌当哭”。 对于喜剧和娱乐,我们曾经隔绝太久,现在则浸淫太深。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具有浓厚的道德训诫因素和日常礼仪制约,这就形成了一种对“一日三省吾身”和“慎独”的自我要求,对“玩物丧志”和“礼崩乐坏”的叹惜,对“愤怒出诗人”和“诗穷而后工”的偏好。正是基于这种文化心理,便形成了一种对“苦难”与“沉重”的由衷敬重以及对“欢乐”与“轻盈”的深刻警惕的文化传统。当代大众文化的崛起,冲破了悲剧中虚幻理想的樊篱,恢复了人、事物和理想的原初的、寻常的含义,恢复了它们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大众的生活享受权利得到充分张扬,使人感受到轻松、爽朗和生命的不屈不挠。蕴含着喜剧性的大众文化无疑对推崇“沉重美学”起了很好的文化反拨作用,直接推动了新时期的精神解放和人性完善。 事实上,随着后现代消费社会的出现,以“快乐”为核心的大众文化迅速蔓延。电视娱乐节目的兴盛,情景剧、肥皂剧的流行,贺岁片、喜剧片、卡通片的热闹,以及网络视频的恶搞和哄客们的狂欢等等,无不带有浓厚的喜剧色彩。从文化生产的角度看,喜剧类产品被大量生产,不但产品被生产出来,甚至喜剧性的文化角色也被相应地生产出来了,喜剧的生活态度和趣味也就被生产出来了。以追求“轻松、快乐”为原则的大众文化的盛行是历史的必然。这一历史语境的转变,意味着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当今时代,悲剧意识的不合时宜与隐没陨落已无可挽回,喜剧意识的时代映照与自觉确立尚在路上,但无论如何,用各种艺术所蕴含的幽默与轻松来减轻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荷、把人类的精神状况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上,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选择。文艺批评家仲呈祥认为,我们需要喜剧,但我们需要更有内涵的喜剧精神,不仅让观众发笑,而且让观众懂得为什么笑,绝不是把快感当美感。优秀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让受众心灵受到净化、灵魂得到提升,产生一种精神美感。止于快感,尤其是仅止于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感,那不是真正的艺术,至少不是优秀的艺术。 在当今大众文化时代,所谓的艺术家们早已在自觉地扮演“使人生变得轻松的人”,他们的作品竞相成为娱乐大众的“心灵鸡汤”,更可怕地走向另一个极端——新世纪的喜剧愈发变成“娱乐”、“快感”、“开心”甚至“卖笑”的代名词,除此无他。事实上,21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产品以身体快感与视觉刺激为审美内核的叙事策略、修辞风格与话语癫狂,呈现给受众的更多是审美形象化和身体快感化的声色欲望之作,其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越来越匮乏。如何达到对审美泛化的形而下之轻的规避,以及对喜剧美学的人性解放之重的自觉追求,是“文化中国”复兴过程中亟待应对的思想难题。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消费时代的文化正义匡扶与文化品质提升研究”(15YJAZH017)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文化正义与中国形象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