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高扬并成为时代主旋律,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渐次打开。值此伟大历史节点,当代文艺评论如何深刻把握评论的本体与价值、认真做好自身的理论建构与主体重塑,已然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 洞察评论生态 明确使命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文艺评论日益走向成熟与自觉,呈现出鲜明的嬗变轨迹与时代特征:评论日渐复归“本体”,评论形式日益多元,评论方法日趋自觉,评论“主体”日益凸显。而今的文艺评论,既重生活、重现实、重社情、重民意,着眼当下、入情入理;又重源流、重民族、重史识、重审美,植根传统、渊源有自。与之相应,评论中对炒作概念、囿于翻译、食洋不化的追捧成为明日黄花。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当代文艺评论指明了方向。文艺评论界认真贯彻落实,再度达成“以人民为中心”、“不做市场奴隶”、“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等一系列重要共识。嗣后,当代文艺评论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探索走向深入、理论研究持续推进,文艺评论的时代感、当下性、协同性日渐增强……当代文艺评论在组织机构、人才队伍、理论研究、渠道阵地、论坛评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均可谓成绩有目共睹、总体态势良好,已然迎来了生机勃勃、稳步迈进、成绩斐然、亮点纷呈的良好格局。 成绩的确斐然,但并不等于当代文艺评论已完全满足时代和读者的需求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代文艺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甚至出现以欲望代替希望、以快餐式消费为特点的文艺生产。当代文艺评论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小觑的问题。如对评论当下性不够、滞后乃至缺位;友情评论、应景叫好现象频现,价值判断力缺失、评论批判力不够、影响力萎缩;评论独立性、自主性、自觉性缺失,甚至间杂观念模糊、文风不正、功利趋向等突出问题,丧失了评论应有的风骨与锋芒。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当代文艺评论在整体向好的形势下涌动着不良潜流:一是“小规模”、“精英化”评论主体所致的评论“短缺”甚至“缺位”窘况;二是“圈子化”、“人情化”评论陋习所致的评论风骨丧失、功能弱化窘境;三是“碎片化”、“割裂化”评论格局所致的理论与创作脱节、理论建构乏力、标准体系滞后、当代精品缺失的窘状。若不及时遏止,势必造成精品力作难以凸显、时代标杆作品缺失、作品价值和时代精神付诸阙如、不良价值观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成灾等严重后果。凡此种种无不力促当代文艺评论家们警醒反思与严阵以待。所幸,当代文艺评论界已充分意识到上述诸多积弊,并着手清理种种乱象、营造良好生态,以纠偏矫正、扭转颓势。值得注意的是,良好文艺评论生态的营造,并不仅仅是树立了“文化自觉”意识的文艺评论家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有志之士共同努力树立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立足作品本体 力促创作繁荣 如前所述,当代文艺评论生态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导致这一窘境的原因很多,但当代文艺评论前述的诸多问题显然难辞其咎。毕竟,没有认真的文艺评论,文艺创作就无法真正繁荣,文艺研究也就难以深入。为此,当代文艺评论有必要主动为自身号脉问药。反躬自省,重回“立足作品本体、力促创作繁荣”的本位,无疑是首要的一剂良方。 作品是连接创作与评论的本体与津梁。创作与评论的关系,历来有两个向度的考量:其一,评论须以创作为基础;其二,好的评论能促进创作的繁荣。求索文艺家与文艺评论家貌似对立的缘由,无外乎二者的使命之别:前者面对的是生活,须敏锐地预感、捕捉到生活前进的信息,并不断探索新的生活、力量、人物和美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后者面对的则主要是作品,而对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原则却往往源自过去的创作经验,总不免有些保守,加之时代的要求往往左右着评论家,自然加重了这种对立。据此,对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评论,应当注意三种关系:一是文艺作品与现实的关系;二是文艺作品与文艺家的关系;三是文艺家与现实的关系。这三种关系并非孑然孤立的,而是统一联系的,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评论。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下,应该依生活现实、文艺家心灵与文艺作品这三者的结合是否和谐融洽及其和谐融洽程度如何而定。可见,真正的文艺评论,应当是一种关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心灵、文艺作品中的生活与心灵的关系的评论,承担着分析阐明文艺作品的意义、衡量评定文艺作品的价值(思想性与艺术性)、发掘和再创造文艺作品中所蕴涵的美的使命。 文艺评论必须以文艺作品为中心,紧扣真实性、倾向性、艺术性这三种属性展开,对文艺作品的真实性、倾向性和艺术性的评论不可偏废,尤其不可忽略对艺术性的评判。这就要求文艺评论家们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水平、深刻的洞察力与思考力、敏锐细致的艺术感受力,头脑与心灵共同参与,分析、发现、领略、升华出文艺家所创造的文艺作品的独特魅力。惟其如此,方能真正肩负起“立足作品本体、力促创作繁荣”的历史重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