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书坛不可谓不繁荣,不可谓不热闹,但是繁华过后,始终没有广为流传的佳作。今天的书坛为什么出不了《兰亭序》《祭侄稿》那样的精品?究其原因就是热气腾腾的书法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却像一个虚胖的巨人,体内“缺钙”。 思想的空洞和精神的空虚造成当代书法患上了“软骨病”。因此,当代书法创作虽形式丰富多样,但内涵苍白无力。书法家们只追求所谓视觉上的冲击力,但没有思想上的感染力和精神上的穿透力。这就是书法创作缺钙的病兆,也是当下书法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书法艺术的钙质源于思想的充盈和精神的指向。《兰亭序》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由于王羲之书法的优美,还在于王羲之文辞的华美,既是书法艺术的名典,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祭侄稿》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二行书”,不在于颜真卿的这篇“急就章”表现出了多高的书法技巧,而恰在于文稿表达出了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读之令人感佩感怀,文字因人而焕发神采,光耀千古。 书法一旦离开了文字所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就如同艺术只剩下技术而毫无风骨气韵可言。书法艺术唯有思想上的充盈,文学上的滋润,文化上的传承,心灵上的寄托,才能彰显出打动人心的魅力。可以说,历史上那些最好的书法作品也都是经典的华章。 反观今日书坛,书法家们不缺少良好的创作环境,不缺少技法的磨砺,而缺少思想的深意和艺术的灵气。君不见参展参赛的作品多为抄写古人诗词名句,即使那些规定必须要有原创的内容,也只是一些生硬无味的造句,缺少文学的蕴含和艺术的新意。观众和读者很难产生美的共鸣,故而书家虽多,作品形式丰富多彩,但是却难深入人心,像《兰亭序》和《祭侄稿》那样,能够标志今天时代高度的杰作堪称为零。众多在各种比赛展览中早早夺冠或成名的书家,亦难进入大家之行列。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其虽技法娴熟,但没有足够的思想文化储备,缺乏对书法内涵所应具有的高屋建瓴的驾驭能力,从而陷入书写惯性化和表演性的困境中。如此,只能是抄写经典的诗词话语,难有思想的突破和境界的提升。 如果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思维成果和精神力量不能在书法作品中得以体现,我们的书法作品不能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做出深入的思考,我们的书法家无力洞察当代人的心灵感悟和文明发展,那么,今天的书法就无法给当代人以情感的慰藉,无法给今天的社会以思想的启迪,何谈传世与经典。 精神境界永远是书法的风骨,思想永远是书法的脊梁,而一旦书法在内涵上贫瘠瘫软,书法的高雅就会滑落或垮塌。当然,思想高度与精神境界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标语口号,而是来自书法家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时代的独到发现。 这种思想性、精神性是书法家对社会生活和人类生活的认识程度和把握能力,以及书法家所经历的生命情感体验和艺术直觉。越是书法精品,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度越高,而书法作品中有无深刻的思想性往往也是区分书法家造诣深浅的分水岭。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书法亦是如此。当代书法家与历史上传统的书法家相比,由于出现了书法与文人身份的脱节,从而导致书法文化品格的大滑坡。一些书法家有工夫而没功力。 因此,在今天要提升当代书法创作的高度,有必要呼吁提高书法家的文化修为,为疲软的书风进补思想的钙质。无疑,书法家渴望文化的涵养和思想的滋养,书法创作需要摆脱重复、模仿、抄写的惯性窠臼,汲古纳今,多一些原创;需要在怀古的幽思中多一些对民族观念和未来进程的关注;需要在孤芳自赏的自我抚慰外多一些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需要在追求创作速度和数量时多一些追求质量、品格的韧性和耐心,从而让书法在波谲云诡的艺术大潮中具有思想的穿透力、精神的感召力和文化的感染力,使观者在品味阅读之后能够久久萦怀回味,引发联想,启迪心智,洞晓美丑,坚守信念与理想。 为何代表颜真卿最高成就的不是他倾其全力书写的大气磅礴的《大唐中兴颂》,不是他刻意求精规矩严整的《颜氏家庙碑》,而是一篇处处涂改的草稿?是因为人们透过凌乱的笔迹读出了颜真卿的铮铮铁骨和笔墨流淌出的壮阔精神,是人们于艺术审美之后所产生的魂魄的深度荡涤。因此,可以说,只有当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思想高度和精神境界的书写时,才能登上艺术的高峰。 为此,有志于攀登当代书法艺术高峰的书法家,不仅要努力锤炼笔墨技巧,还要带着感情深入生活,注重修炼品行,聆听时代前行的足音,方可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