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分歧与弥合:藏戏剧种、流派研究的综述与反思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康 桑吉东智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藏戏研究的全面展开,一场关于藏戏剧种、流派划分和命名的讨论在各地藏戏研究界专家、学者之间展开。经过专家、学者们激烈的“邹议”,最终“分歧也不复存在了”。然而,在这样的学术规范化过程中,对于藏戏学术话语的民族主体性带来了一些影响,本文通过综述关于我国藏戏剧种、流派的研究,来提出笔者对于相关讨论的一点浅见。
    关 键 词:藏戏/剧种/流派
    作者简介:桑吉东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北京,邮编:100081)
    一、绪论
    对于西藏农村阿吉拉姆藏戏的学术性研究虽然历史不长,然而与西藏的其他传统艺术的研究状况相比较,藏戏研究的成果显然是比较多的。藏戏研究经过其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十分薄弱”的理论研究基础阶段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长足发展”时期,已取得了相对比较丰硕的成果。到目前为止藏戏研究关注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起源、剧种划分、剧目分析、唱腔音乐、服饰面具、比较研究、形式美学以及对人物、机构的介绍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藏戏剧种、流派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综述的形式来提出笔者对于相关讨论的一点浅见。
    二、我国藏戏理论研究的基础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内外只有极少一些藏戏艺术浅表面的介绍,其理论研究更是十分薄弱,许多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1]。20世纪40年代,在国内如《边政公论》、《康导月刊》、《艺文杂志》3个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介绍性文章,且内容仅限于康藏地区的藏戏。50年代,在《戏剧论丛》、《戏曲音乐》、《大公报》、《文汇报》、《云南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发表过数篇介绍藏戏的文章。如:1959年5月10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高原上的艺术之花——藏剧”,对藏戏的“传说”、“由来”、“别具风格的艺术”等有了初步的论述。另外,发表于《民族研究》1959年第9期的“评藏戏文成公主”一文,对传统八大藏戏举目之一的《文成公主》(实际为《甲萨白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论,已经具有了研究的性质,这些为日后的藏戏研究开始打下基础。60年代,在《光明日报》(1960年6月17日“今天的觉木隆剧团”)、《人民日报》(1960年8月13日“风和日暖花重开”)、《北京日报》(1961年3月3日“藏戏”)、《少数民族戏剧研究》(锦华,《略谈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文章。60年代,还出版了蔡冬华《朗萨姑娘》(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年出版),王尧《藏剧和藏剧故事》(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出版)等编著。加大了藏戏研究的步伐。70年代“没有一篇关于藏戏的文章”。[1]
    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藏戏研究成果比国内更少。20年代,在法国《亚细亚学会手册》(巴黎:1921年出版)上发表了《苏吉尼玛》(藏文与译文);同年,出版了法国人巴的《西藏的三种奥义书(包括有藏戏故事)》(巴黎:1921年版);1931年,法国高等艺术研究院史学文献部女导师麦克唐纳在《民俗学》第42卷上发表《西藏的传奇故事》(藏戏故事为典型代表);50年代,仅在香港地区的某刊物上发表了一篇《西藏的庆丰收戏剧》;60年代,仅在美国、英国、法国的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如:《西藏艺术》(帕尔,美国,1969年)、《再论西藏的庆丰收戏剧》(伦敦,1967年)、《西藏戏剧》(法国,1961年);另外出版了如《西藏:它的历史、宗教仪式和艺能》(岸边成雄,日本,1966年)、《顿月弟弟(藏文、图画、英译文)》(图本诺布(藏族)、埃克瓦尔,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69年);70年代,在法国、英国、荷兰等的刊物上也发表过少量的相关文章,除此之外,在如石泰安的《西藏的文明》等一些著作中也涉及到了相关的内容。
    三、我国藏戏理论研究的长足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藏戏研究的系统性工作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全面恢复贯彻,藏戏的抢救、发掘和研究工作也随之开展。尤其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开始编撰,其中《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以及其他省区藏区相关工作的启动,“于是西藏和内地藏区的藏戏工作者对藏戏的理论研究,也就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全面展开”。[1]
    这个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1、关于藏戏起源的研究;2、关于藏戏剧种、流派的研究;3、关于藏戏剧目或剧本故事的研究;4、藏戏民俗节日研究;5、藏戏唱腔、音乐、舞蹈研究;6、藏戏面具研究;7、藏戏演出机构和人物研究。
    关于藏戏起源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佟锦华的《略谈藏剧》(《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王尧的《藏剧和藏剧故事》(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年);刘志群的《论藏戏的起源和形成》(《上海戏剧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论探我国藏戏艺术的起源萌芽期》(《艺研动态》1987年1月第3期);洛桑多吉的《谈西藏藏戏艺术》(《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边多的《还藏戏的本来面目——试论藏戏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色》(《西藏研究》,1986年第4期)和《论藏戏艺术与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历史渊源关系》(“亚洲传统戏剧研讨会”1991年);姚宝瑫、谢真元的《藏戏起源及其时空艺术特征新论》(《西藏研究》,1989年1期);觉嘎的《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
    关于藏戏剧目或剧本故事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霍康·索南边巴的《八大藏戏渊源明镜》(《西藏艺术研究》,1992年2期);卓仓·希纳多杰的《〈诺桑王子〉与〈召树屯〉》(《西藏艺术研究》,1994年4期);郑恰甄的《论藏戏〈诺桑王传〉的结构》(《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6期);康保成的《藏戏传统剧目的佛教渊源新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期);刘志群的《我国藏戏与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戏曲研究》,2006年3期);周炜的《宗教仪式与藏剧艺术》(《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4期);谢真元的《〈长生殿〉与〈诺桑王子〉思想内涵之比较》(《戏剧艺术》,2010年3期);丹正昂本的《佛教与藏族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8年);曹广涛的《哈顿贝壳·罗伯特对藏族佛教戏剧的研究评述》(《学理论》,2009年6期);刘志群的《西藏祭祀艺术》(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王俭美的《藏戏无悲剧心里成因论》(《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1期)等等。
    藏戏民俗节日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志群的《西藏盛大的传统传统的雪顿节》(《艺研动态》5期,1987年7月);次仁卓嘎的《雪顿节与藏戏》(《西藏民俗》,2003年4期);娜仁卓玛的《藏族雪顿节》(《民族论坛》,2003年6期);强巴平措、饶元厚的《历史沧桑话雪顿》(《中国西藏》(中文版),2004年5期)等。
    藏戏唱腔、音乐、舞蹈研究方面主要成果有,更堆培杰的《略谈藏戏阿吉拉姆音乐》(《西藏艺术研究》,2004年2期);边多的《西藏音乐史话》(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2月);觉嘎的《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9月);刘志群主编的《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西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3年6月);胡金安的《对藏戏声乐的一点浅见》(《西藏艺术研究》,1986年2期);卢光的《论卫藏地区藏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4期)。藏戏舞蹈方面主要有,丹增次仁主编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9月)、《藏戏舞蹈》(《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期);强巴曲杰的《略探藏戏舞蹈的审美特征》(《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期);阿旺松热的《初论藏戏舞蹈艺术的起源于审美特征》(《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4期)等。
    藏戏面具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章有,宫蒲光、洛松次仁主编的《藏戏与歌舞艺术》(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1月);洛桑多吉的《试论藏戏脸谱——“巴”》(《西藏研究》,1988年1期);刘志群的《我国藏剧面具艺术探讨》(《西藏艺术研究》,1986年2期)、《西藏傩面具和藏戏面具纵横观》(《西藏艺术研究》,1991年1期);张鹰的《西藏面具艺术浅释》(《西藏艺术研究》,1990年2期);叶星生的《西藏面具艺术》(《美术研究》,1990年2期);王娟的《藏戏和羌姆中的面具》(《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3期);杨嘉铭、杨环的《藏戏及其面具新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4期);张虎生的《西藏文化中面具艺术的色彩象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4期)等。
    藏戏演出机构和艺人研究方面的成果有,刘志群主编的《中国戏曲志·西藏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12月);雪康·索朗达杰的《雪康·索朗达杰论文集》(藏文)(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刘志扬的《民族旅游与文化传统的选择性重构——西藏拉萨市娘热乡民间艺术团个案分析》(《开放时代》,2005年2期);扎西多吉的《从觉木隆戏班到全国著名戏剧表演团体——回顾近五十年藏戏艺术的发展》(《西藏艺术研究》,2001年3期);罗桑朗杰的《浅谈西藏几大主要藏戏班子的艺术特色》(《西藏艺术研究》,2006年1期);陆军的《论藏戏的现代转型——以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期);程杰的《觉木隆藏戏:带领我们奔小康的古老艺术》(《中国农村科技》,2007年7期);余茂智的《探访藏戏“拉姆部落”》(《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年第4期);徐琳玲的《藏戏班主格龙》(《中国西部》,2007年第2期)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