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行动”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核心概念。所谓“行动”,是指主人公在内心动机的驱使下为达成自己目的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它是戏剧的摹仿对象,属纯戏剧文本层面,既不同于“动作”,也不同于“扮演”。“动作”指演员在舞台上的身体动作,“扮演”则是戏剧的摹仿方式,三者不可混而用之。现有汉译本大多数未明确区分这三者,造成了汉语语义上的混淆及对《诗学》文意理解的偏差。 关 键 词:亚里士多德/诗学/行动/动作/扮演 作者简介:侯抗,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博士研究生。 “行动”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核心概念,是悲剧的摹仿对象。其在戏剧理论中地位举足轻重。现今《诗学》汉译本达13种①之多,其中大多数译本对“行动”这一概念的解释并不尽如人意甚至有误。这固然与《诗学》原版本流传的复杂性有关②,更重要的原因或在诸译者对“行动”的理解尚存有偏差。欲弄清“行动”本意,除了回到《诗学》原文,尚需结合《诗学》上下文具体语境和逻辑分析;同时,《诗学》流传至今,实是残篇,部分内容惜不可考,这样就还需在现有文本基础上结合相关戏剧原理来理解。 一、质疑 现有《诗学》汉译本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行动”、“动作”二者区分不明。鉴于陈中梅、罗念生所译的两种《诗学》译本皆译自于古希腊原文③,且多次重印、再版,是大陆最为通行的两种译本,本文便从这两个译本出发,力求能理清“行动”的含义,尽可能贴近亚里士多德的本意。 首先看罗念生译本(以下简称罗译本)中的两处译文④: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36) 悲剧跟史诗一样,不依靠动作也能发挥它的力量。[1](P.114) 这两句译文中有两处“动作”,译本均注释为“表演”。将这两处注释带入原译文,难免让人困惑:既然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动作(表演)来表达,又何以不依靠动作(表演)也能发挥它的力量?岂非前后矛盾? 而相同的文字,陈中梅译本(以下简称陈译本)译作: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2](P.63) 如史诗那样,悲剧即使不借助动作也能产生它的效果。[2](P.191) 不同于罗译本的是,陈译本说悲剧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借助人物的动作”。二者译文在字面上的区别仅“行动”与“动作”两词。问题是,这种差别仅是两位译者对同一词句的不同译法呢?还是二者根本就不同? 另外,就两译本中的“行动”或“动作”单论,也存在些许困惑之处。如,陈译本悲剧定义一句,“行动”一词出现了两次,这二者是一回事吗?罗译本中,“动作”一词出现多次,仅有4处注解为含有表演的意思⑤,那么对于该译本中其余未注解的“动作”应均作“表演”解还是另有他解? 事实上,“行动”原词是praxis⑥,“动作”原词是kinesis,而造成两译者上述字面之差的关键词则是dronton。这三者并不相同也不可等同,两译本均有混淆这三者之嫌。要弄清这三者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就需回到《诗学》希腊原文并结合其整体逻辑体系及戏剧原理来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