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文化细读:北美学界明清传奇研究的新模式(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戏曲研究》 何博 参加讨论

    二 从“文本细读”到“文化细读”
    “经典重读”现象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以现代的、西化的方式来研究古老的、东方的对象,如何才可能尽量避免方法的隔膜以及由此导致的认识误区?北美英语学界的中国古典戏曲研究一直秉承着“文本细读”的传统,而且,自20世纪末以来,他们的文本细读更凸显了“文化诗学”的转向,是对传统文学理论意义上的新批评派的“细读”模式的全面超越,因此可以概括为“文化细读”模式(cultural close reading)。
    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一个核心概念。新批评派将文学文本视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的、自主自足的“本体”,文本是文学批评唯一关注的对象。通过细读文本,分析文本运用的含混(ambiguity)、悖论(parody)、反讽(irony)、张力(tension)等四大修辞手段,来挖掘文学文本的丰富意蕴,特别是展示其隐含意义。这种研究方法曾在西方学界受到广泛重视。但如同其他任何批评方法,文学细读也有其研究的盲点,因而在20世纪60年代为文体学、叙事学等新形式主义流派所诟病,而80年代西方学术界的文化、政治批评转向更使得细读被认为是管中窥豹的过时做法,一度受到冷遇。但是,随着近十余年来西方政治文化批评的激进氛围有所缓解,研究者开始重新审视文学文本本身与审美的文学性因素的关联问题,有学者指出:“‘细读’方法也在西方以‘新形式主义’(new formalisms)的面貌逐渐复兴。‘新形式主义’之‘新’在于摆脱了传统形式主义将文本与社会语境相隔离的局限性。”⑥综览近年来北美英语学界的晚明清初传奇研究,笔者以为,从某个角度看恰恰反映出“细读”的复兴,只是这种“细读”并非新批评狭隘细读的简单回归,而是将文本阅读与互文阅读、作品分析与语境关注结合起来,试图通过文学性解读达到社会性认识,挖掘文学因素和非文学因素共同作用下传奇剧本呈现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我们可以看到,北美的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者敢于直面作品,在坚持深入体察作品的审美特征、语言体式的前提下,成功地把文本细读与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阐释结合起来,做到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他们这种从“文本细读”到“文化细读”的转变,既反映了海外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也与国内的某些研究相互呼应。
    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认为:“自1979年以后,文学研究的中心有了一个重大的转移,由文学‘内在的’、修辞学研究转向了文学‘外在的’关系研究,并且开始研究文学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语境中的位置。其关注的中心在于语言与上帝、自然、历史、自我等诸如此类常常被认为属于语言之外的事物之间的关系。”⑦文学研究与其说是转向,不如说是视野的进一步开阔或者多重视角的纳入,因为“文学研究虽然同历史、社会、自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种联系,不应是语言学之外的力量和事实在文学内部的主题反映,而恰恰应是文学研究所能提供的、认证语言本质的最佳良机的方法。”⑧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积淀在语言中,离开语言本质的细查,就无从考察这些非文学性要素。虽然非文学性因素也在阅读中体现为主体性,而且文学创作也确乎含有非文学性功能,但是如果长期忽视文学作品本身诉诸人的情感和审美体验的功能,则必然导致文学性的异化。对此,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陈思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的是,文学名著的文本细读究竟应该从文学性着眼还是从它的社会性着眼?我们有没有可能提供一种方法,即透过文学性读解以达到对社会性的认识,而不是回复到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⑨他试图澄清文学细读对当下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重要意义,反思细读文本之于作为心灵审美的文学性因素的关系,呼吁学术界回归到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上来,认为唯有重视文本细读,方能充实文学理论的底气,方能不蹈庸俗社会学批判的旧辙,方能探索透过文学性解读达到社会文化性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欧美文学文论研究者申丹近年来提倡的“整体细读”观不谋而合。所谓整体细读是宏观阅读与微观阅读的有机结合,二者互为观照不可分离。整体细读坚持以文本为阐释依据,但是打破阐释框架的束缚,对(1)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2)作品与语境;(3)作品与互文本这三方面进行考察。⑩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挖掘出作品中至今仍未见天日的隐含文本,对作品进行更深度的或者全新视角的阐释。
    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批评理路对海外的中国戏曲研究者尤其发挥了强势的影响与渗透。文化诗学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一种研究实践和学术方法论,其艺术批评形式的核心是承认艺术与社会存在的相互渗透关系,换言之,即承认文学与历史的互文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够“对文学文本世界中的社会存在以及社会存在之于文学的影响实行双向调查”。(11)这种认识的两个暗含之意是:(1)文本、作家与读者三个主体的相互关联而非彼此隔绝;(2)文学文本的阐释既扩展于作品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也植根于阐释者所处的历史时期与文化立场,因此阐释只能是基于现代立场重建历史语境。按照这种看法,从来不存在绝对客观的文学批评,我们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返回并沉潜于作品、作家的特殊历史文化语境和个人生命经验中去,重抵彼时彼地的日用人伦、意识形态、文化氛围,进行一种历时的“互文性”阐释。也就是说,文化诗学的阐释必须语境化。细察近十余年来北美学界的明清传奇研究,他们在运用文化诗学的方法论时,较成功地将文学性审美与非文学性考察集中在明清传奇的文本与文学的研究。
    三 “文化细读”环节与特点
    由于“文化细读”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内旋式”的文学文本阅读与“外扩式”的宏观互文阅读的关系,北美学人的明清传奇研究取得了不少值得重视的成果。参照陈思和、申丹等学者所提出的看法,这里尝试着对北美戏曲学人“文化细读”的若干环节及其特点作出梳理与分析:
    第一,研究者将西方现代形式主义冷静、缜密的理论触角与中国传统的感悟式阅读审美体验结合,直面传奇戏曲本身,将文本作为一个活的有机体放置在显微镜之下,其观察虽然务求透过表层、深入肌理,但整体上并不脱离对文学经典永恒审美特性的鲜活体验。
    北美戏曲学人接受过严格的西方人文学科的学术训练,熟悉各类文学批评流派的文论及研究方法。他们在进入研究生教育之前,往往还受到过系统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数理训练,在研究中善用推导与解析,显得环环相扣、逻辑缜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外华裔学者,不存在阅读的语言障碍,即便母语不是中文的西方学者,中文亦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不仅可以用中文写作,而且能够翻译古典戏曲文本并广受好评。通览近年来北美戏曲学界的传奇研究著述,其对文本本身研读之精、之勤,堪为称道。如蔡九迪在《重身与分身——明末戏曲中的“魂旦”》一文中谈到自己一直以来对《牡丹亭》进行反复研读,极其感动于汤显祖何以能在他的时代创造出如此超前、如此反叛的女性形象,是怎样的才情与心智才能完成这一文学成就?(12)此言出自一位西方学者,她以怎样的虔诚和投入才能在阅读中与相隔数百年的汤显祖实现心灵的对撞、审美的沟通?如此鲜活的阅读体验亦令笔者动容。
    第二,采用现代学术界影响广泛的“互文”阐释策略,穿越古今,深掘传奇文学经典所蕴藏的经典与原型。
    这里的“经典”,应作引“经”据“典”来理解,指的是戏曲艺术对中国源远流长、具有高度连续性的文化体系中最根本的意象进行援引、借用、移植和改造。凡是被同一文化体系内的人世代引用并不断加以阐发、丰富的文化意象都可以叫作经典。从古希腊神话的酒神精神、俄狄浦斯情结到基督教文化的圣杯传说等,都是西方文学艺术创作所无法脱离的经典,而“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观念以及“关关雎鸠”抑或“香草美人”的比兴,则千百年来始终在中国文学艺术创造中散发光芒。例如,宇文所安在《〈牡丹亭〉在〈桃花扇〉中的回归》一文中分析了《桃花扇》中李香君对《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学习与模仿,通过细密的文本分析,指出李香君对文学经典“戏如人生”式的学习、体认和内化实际具有“人生如戏”的强烈反讽意味,她的失败有着儒家社会内在的阶级性根源。(13)而沈静在其博士论文“戏中戏”一节中从互文性切入,论述了《桃花扇》对《牡丹亭》、《燕子笺》以及《鸣凤记》三部明代传奇经典的拈借,并阐发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种隐喻结构蕴藏的悖谬与反讽。(14)
    “原型”则是指文学作品隐藏的一个潜在结构,也可称之为原始母题。明清传奇万般变化的情节,往往都脱离不了一个浪漫的才子佳人模式,很多西方古代戏剧亦如此。而无论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还是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存在一个父系等级制度中子报父仇的母题。文本细读实际上遵循如下流程:首先直观触摸文本,感知其鲜活的审美特质;然后深入分析修辞、叙事技巧,发现引语、隐喻、用典;最后进入文本核心底层,发掘其潜藏的文化人类学原型。比如蔡九迪专辟一章对《长生殿》魂旦戏进行“细读”,揭示出杨玉环魂旦形象的塑造实际上隐含了唐宋传奇小说所开辟的“亡灵忆往”的历史观照模式,事实上这种“亡灵忆往”模式在清初的小说(如蒲松龄《聊斋志异》)与戏曲创作中皆得到了继承与发展。(15)
    第三,运用文化诗学的视角,将深入文本内部肌理的细读与文本之外的宏阔社会历史文化语境考察结合起来,驰骋内外,揭示作品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精神与作家主体性精神诉求,完成对一部传奇作品的整体把握。
    综观近年来北美戏曲学界的明清传奇研究,堪称是从“任何一个可以想象得出的角度”去解读《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为代表的戏曲经典。如蔡九迪的研究,她在细读晚明清初有关女性鬼魂的传奇与小说基础之上,深入探讨中国诗学传统、医学传统、晚明清初历史环境等对塑造“幽灵女主角”(魂旦)的影响,借用了医学、人类学、神话学、心理学、考古学、美术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又如周祖炎的双性混同研究,不仅以专章对中国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的性别哲学思考进行了细致梳理,而且引入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阿尼姆斯”和“阿尼玛”等现代概念,为阐释《牡丹亭》、《桃花扇》等剧作所传达的双性混同性别/人格理想提供了哲学的、宏阔的期待视野。(16)
    再如沈静认为《桃花扇》中天然地蕴含了史与剧的互文联系,作为“戏中戏”的明代传奇经典在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故事中被“语境化”(contextualize)、被“互文引用”(intertextualize),其各自蕴含的道德旨趣促使孔尚任对明朝留下的历史、文化、思想遗产进行价值评估,体现了剧作家对于戏剧是什么以及戏剧怎样作用于社会的探索和关注。通过互文分析,沈静试图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孔尚任如何看待戏剧参与建构个人生活与社会历史的功能。吕立亭在《个人、角色与思想:〈牡丹亭〉与〈桃花扇〉中的身份》中以汤显祖《牡丹亭》和孔尚任《桃花扇》两本传奇经典为研究对象,探讨二者探索“人何以为人”以及“人何以建构一己之身份”等古老哲学命题的不同方式。人类始终是自我和社会多重塑造的复合体,因此“身份”的概念足以成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最基本的主题。作者以文化诗学为理论框架,从跨文化比较的高度来探讨中国文学对“身份建构”的表征手法与西方的异同。
    袁书菲则在莎士比亚“世界即舞台”观念的启发下,将17世纪的中国社会构想为一个戏剧舞台,她提出了一个“戏剧旁观(theatrical spectatorship)”的理论范畴,将戏剧身份与社会身份、舞台扮演与社会扮演、虚构与现实等概念并置。在此基础之上,作者考察了张岱在笔记中的演剧观剧记载、《牡丹亭》中的“闺塾”与“劝农”情节、《桃花扇》中柳敬亭的角色塑造、王骥德的杂剧《男王后》中的同性恋主题以及清初以陈维崧为核心的文人团体与男旦名优徐紫云的交往和相关诗文创作等,试图厘清戏剧舞台和社会现实、戏剧参与者与戏剧观摩者、戏剧旁观与社会旁观、身份假扮与身份辨识、文人话语与世俗话语等诸多二元对立概念间异常复杂的互动关系。
    尽管北美戏曲学界的“文化细读”为明清传奇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值得重视或借鉴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结论,但另一方面,也隐藏着值得中国学人进一步反思的弊端或缺憾。
    事实上,有时他们的研究也会重蹈英美新批评狭隘的、封闭式的语言修辞细读的覆辙,忽视明清传奇整体的叙事模式与戏剧结构。更主要的是,由于受到西方人文学科学术传统与规范的深刻影响,不少研究者甚至包括一些声名显赫的汉学大家,也会时常预设一个流行的西方式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之作为考察具体对象的理论框架或指南。这种“理论先行”的研究方式既体现出西方人文学科重视框架、模式的传统,显示出“思辨的力量”,但应用到中国古典戏曲时,有时或许也会剑走偏锋。例如,伊维德以弗洛伊德的家庭情结理论来分析《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认为应该将其视为不愿青年男子夺去爱女之贞操的慈父,而并非社会礼教的顽固维护者。(17)笔者以为,这或有牵强附会之弊。又如周祖炎对《桃花扇》中桃花意象多重性的研究,特别是对唐寅《桃花庵歌》与孔尚任人生观的“互文性”分析,认为《桃花庵歌》既是唐寅对名争利斗的现实生活的主动弃绝,又体现了其纵情声色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而孔尚任对唐寅诗画的喜爱实际反映了他本人与唐寅类似的思想矛盾。(18)笔者以为,这或许又不免流于过度阐释。
    然而,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弊端,总体说来,近十余年来北美学界的明清传奇研究仍遵循了这样一条比较合理的研究路径:一方面将明清传奇作为文学研究的本体,充分尊重文本的“自主自足性”,以此为前提,用显微镜式的细读来观照文本,运用语言学、修辞学、叙事学、文体学、音韵学等把文学内部研究向微观层面继续拓展;另一方面,把外部研究向宏观的文化层面延伸,把文学与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宗教学等交叉起来,参照当代文化研究的新理论、新思路和新材料,力图深入描述与呈现传奇戏曲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自身的特征、旨趣与底蕴。
    笔者以为,在海外汉学日益成为中国当代学术重要的参照体系乃至学科资源的学术语境中,中国的本土学者实有必要更多地关注这一“文化细读”模式,并予以批判性的再研讨,既发现海外学人作为“他者”的洞见,亦细察其误读,从而促进海内外戏曲学界之间的平等对话,凸显中国本土学者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
    作者简介:何博,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标题注释:本文为武汉大学70后团队“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视野”建设项目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