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梅兰芳在《戏考》中的影子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化遗产》 陆大伟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戏考》是民国时期最大最有影响的京剧剧本集子。它1912-1925年分40册陆续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1912-1925年,正是梅兰芳头几次去上海,改良旧戏,尝试演时装新戏,创造古装戏,尝试给外国观众演中国戏的在他艺术发展的路途上一段十分重要的时段。《戏考》每一出剧本前有述考该剧的情节内容,故事来源,与舞台上演出史的序言,很少有学者研究或利用它。《戏考》每一册前面有十页的名伶小影。本文考述梅兰芳在《戏考》的名伶小影,剧本述考,和剧本选择这三部分中的表现。
    关 键 词:梅兰芳/《戏考》/上海/京剧文本化
    作者简介:陆大伟(1952-),男,美国亚拉巴马州人,文学博士,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亚细亚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美国 密歇根州安娜堡 48103
    《戏考》(一名《顾曲指南》)是1969-1971年间张伯谨编、台湾“国防部”所出的《国剧大成》出版之前,以京剧为主的最大规模的剧本集(一共有五百多出戏)。分成40册陆续问世,头一册原来是1912年由上海申报馆出,本馆登过广告说第二册马上要出来,可是不知何故并未成事实。此后不久,头一册经过重新排字稍微整理而由上海中华图书馆出版,本馆也一直到1925才把其他39册编排出版完。中华图书馆也有一次全套还没出完之前,用精装五大册方式重印头二十册(版权页说的出版时间为1916-1917年)①。中华图书馆关门大吉之后,1930年代初,《戏考》两次由上海大东书局重印(可惜影印的时候,第35册没找着,缺少的篇幅用重复其它册的剧本来补充!)。有人说过《戏考》是民国时期最畅销的出版物,难免夸大其词吧,但当时他影响肯定很广。它特别在京剧的文本化的演化上起了不小的作用,可是那些平装的小册子,太容易分散,就是国内大图书馆收藏整套的极其少见。它也编辑得相当草率,1930年代陆续出版了很多新的京剧剧本集子(有的也就是大东书局自己出的),虽然没有《戏考》篇幅多,收的戏也比它少,可是它们的编辑们都很下苦心想新的玩意儿让它们显得比《戏考》“科学”一点儿。同时另外一种以《戏考》命名的大众出版物出现了,就是收集出版唱片唱词的各种《戏考》。现在一般的人听到《戏考》这个书名大概首先要想到唱词的《戏考》而不想收集出版剧本的《戏考》。虽然如此,因为它规模大,新的京剧剧本集子,包括上面提到的《国剧大成》,都大量的抄袭过《戏考》的剧本和剧本情节说明文字(往往一字不改的)。新中国成立后,《戏考》有两种影印版,比较好的是还不全的1980年台湾里仁书局的十一册精装本;还有更不全而莫名其妙命名的《戏考大全》,1990年由上海书店出影印本。②国内的京剧参考书一直对《戏考》的细节的认识十分模糊。奇怪的是,《戏考》现在最大的好处恐怕是后来人觉得它最大的弱点,就是说,当时编辑这套集子的人,事先没有固定的想法而反而跟着京剧界那十几年的变化而走,为的好像不过是要赚钱而已,不知道因为懒惰还是别的原因,自己插手改字的痕迹很少(这一点是它和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京剧剧本集子最大的差别所在)。本篇想利用它看看梅兰芳(1894-1961)从北京名角发展到全国明星的过程。人人都知道,梅兰芳去上海演出就是他全国成名的主要成因之一,而《戏考》就是当时没有上海而无法出现的现象。梅兰芳本人是《戏考》中找不出来的,可是《戏考》中他的影子不少,也因为《戏考》的以上所说的特点,值得说一说。
    《戏考》每册有三个组成部分:“名伶小影”(十页③),剧本,和介绍剧本的述考。申报馆头一册有几篇序文后来在中华图书馆本重印(大东书局本没有,里仁书局影印本,上海书店影印本都没有)。参加编辑的最有名的是王钝根(1888-1950),原来编辑《申报》“自由谈”副刊,离开《申报》之后开创几了种杂志,其中最出名的是1914年开创的《礼拜六》。剧本之外的文字最多的部分就是述考,每一剧有一页到两页的篇幅,头两册(申报馆,中华图书馆第一册一样)署名吴下健儿,其他册子大部分署名[王]大错。吴下健儿,王大错都是跟随王钝根而在王编辑的刊物出文章、帮忙等等,吴下健儿很可能就是王大错的一个笔名,下面提到写述考的,以方便起见,干脆只用王大错的名字。
    《戏考》这个词,原来指考据一出戏的意思,说明一出戏的来源和故事情节。有必要考据京剧好像是上海人想出来的事。据我所知,头一次出版名为“戏考”这类的参考书是1911年4月上海出版的,慕优生编的《上海梨园杂志》,其第九卷名字就叫“戏考”。本年8月吴下健儿在《申报》“自由谈”副刊中开创了“戏考”专栏,连续登过写两百多出戏的戏考文字。当时北京人对京剧的保留剧目十分熟悉,用不着听戏之前翻翻介绍故事情节的文字,可是上海,因为长大听京戏的人还不多,真有这样东西的市场。
    《戏考》原版的40册不是定期出版的,有的出的快,有的出的慢。知道初版年月的有第1册(1912.8;申报馆本),第2册(1913.2),第3册(1913.10),第4册(1913.11),第5册(1914.1),第8册(1914.10),第9册(1914.11),第10册(1914.12),第12册(1915.12),第13册(1916.10),第14册(1916.11),第15册(1916.12),第18册(1917.05),第19册(1917.8),第32册(1922.10),第34册(1923.3),第36册(1924.2),第37册(1924.3),第38册(1924.4)④。好像有一月出一册的目标,但是往往无法实现。
    《戏考》中梅兰芳的名字头一次出现就在第4册中。本册“名伶小影”部分的第5页有他坐在椅子上穿很整齐的一套西装的相片⑤,第7页有他和王凤卿合演《五家坡》的剧照(其实跟当时大部分的剧照一样,不在舞台上拍而在照相馆拍;梅兰芳旁边有椅子,但不是舞台上要用的而是普通的,照相馆会有的椅子)⑥。本册并没有收《五家坡》的剧本,第5册才有它,可是本册的述考有一个提到梅兰芳的(《戏考》每册的“名伶小影”和剧本部分很少有配合得成某册中不单有剧本也有本戏的剧照的样子,好像负责两方面的人的来往不多,第4册中一边有梅兰芳的相片一边有一个提到他名字的述考已经算相当特别)。第4册中突然有3个地方提到梅兰芳而前三册一点不提有其原因。第4册是1913年11月出版,同月梅兰芳头一次来上海演出(可见《戏考》真想反应最新的消息)。
    头一次提梅兰芳名字的“述考”是弟4册中介绍《女起解》的,末了有这几句:
    此系梆子青衣中之著名好戏,昔吴彩霞唱此,娇音婉转,如百转春莺,令人不厌百回听,诚可见也。今梅兰芳方至沪上,一纸飞传,早已誉满海天,戏单方出(第二日即演《玉堂春》),而三五日后之座头,均已定满无剩,亦可见该伶于此剧之价值矣。⑦
    最后一句只写演出前之热闹⑧,没说演出效果,估计此段在开演之前写完。梅兰芳是跟随王凤卿(1883-1956)挂二牌来上海演出,开演第二天(11月5日)有他和朱素云(1872-1930)的《玉堂春》⑨。
    第5册是再过两个月才出来,但是对梅兰芳的兴趣一点没减少。一共有三个述考提到梅兰芳(《五家坡》,《玉堂春》,还有《御碑亭》⑩),也有放到“名伶小影”头一页的梅兰芳扮旗装,身背镜子的相片(11)。三种“述考”最后一段都有评价演员的部分。第4册的那个述考竟把梅兰芳与梆子演员并提的是再也没有,可是其中有提到上海活跃而北京不太有名气的演员四盏灯(本名周咏棠,梆子演员)与小孟七,还有原来宫廷给慈禧演戏而后来去上海定居的孙菊仙(1841-1931):
    此剧须生、青衫,均须唱做兼功,方能功力悉敌。此次王凤卿、梅兰芳合演是剧,一则雍容华贵,一则幽丽贞静,无论唱功之出人头地,矫矫不群,即其举止神情,已足令观者倾倒矣。古人云“二难并”,吾于斯二人亦云。[《五家坡》述考]
    此剧为生旦重头戏,旦重唱工,生重做工,其描摹王三公子一段神,颇不容易。既不可过庄以背戏情,又不可太露以失身份。须于忍俊不禁中,自然流露。方不致貌合神离。四盏灯与小孟七合演,深得不即不离之致。见崔灵芝(12)唱此,清脆激越。声澈云霄,苦绪幽情,曲曲传出,洵不愧菊部侍郎之目。此次梅郎来沪,颇以是剧哄动一时,惜陈嘉祥(13)之王公子,太平庸无精彩,以致梅郎亦不免因之减色。噫戏角配置失当,诚于全剧有大关系哉。[《玉堂春》述考]
    此剧为贵俊卿之拿手。其缮书休妻,及得报及第时,描摹喜怒情状,颇有酸丁气味,深和读书人身分,是真能将剧情体会入微者。曩见菊仙孙供奉演此,可称庸中佼佼,无懈可击。此次王凤卿梅兰芳来沪,于第一台合唱是剧,尤有珠联璧合之妙,洵可贵也。[《御碑亭》述考]
    跟第4册述考不同,这三则都有“戏评”的味道,是王大错看过梅兰芳演出之后写出的。另一点让人注意的是,这三种述考都把本戏看作对儿戏,《五家坡》当然就是,可是梅兰芳真的出名之后,恐怕很少有人把《玉堂春》,《御碑亭》当做对儿戏,也大概很难找到如此看重演王又道的老生的(1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