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考》第35册收了《麻姑献寿》,可是其述考并没有提出梅兰芳的名字,只说“《麻姑献寿》亦为近时古装戏中之一。”因为题材的关系,《麻姑献寿》很适合堂会上演出,同样《嫦娥奔月》因为题材的关系,属于应节戏,很适合中秋节演出。 1910年代梅兰芳除了上海演戏看戏、回京编排时装戏、古装戏之外,也开始卖力演出正在衰萎的昆曲折子戏。《戏考》所收的昆曲折子戏的述考中,有两个提到梅兰芳:第17册(1917年出)的《春香闹学》(梅兰芳1916年首演;1920年在上海也拍过电影(28))和第33册的《游园惊梦》(梅兰芳1918年首演(29))。《春香闹学》的主角当然是春香,她属于贴旦/六旦行当,贴旦类似京剧的花旦。前面已经提过,梅兰芳初次去上海,广告称呼他青衣花旦,现代一般的人的脑海中恐怕不会把“梅兰芳”和“花旦”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王大错替这两个剧本的述考中有这样的话: 按此剧由昆腔翻入京调,系贴旦唱做重头。曾见沪上著名青衫梅兰芳演过,唱工做工,无瑕可击,诚所谓尽善尽美。且梅伶之风流旖旎,又出色当行,宜乎卖座为之一空,而拍手叫好之声浪,时时喧阗于耳鼓也。[《春香闹学》述考] 是剧系《琵琶记》中之《牡丹亭》人。昆曲全盛,曾经风行一时。厥后成为广陵散矣。京都青衣旦角梅兰芳,文辞才识,卓尔不群,与诸名士往还,编辑戏剧,均为观者所称赏。凡属剧本,一经梅兰芳之手续,无不誉声鹊起。读[卖]座位[为]之一室[空]。前之《游园惊梦》一剧,亦梅搬入京调中,以工尺为主体,豪无夹杂强调。王凤卿为之配搭,时常串演,推陈出新。百口唱工,无[不?]雅驯之极,矫世绝俗之气概。若非兰芳,何克臻此。价值之高贵,可想而知矣。[《游园惊梦》述考] 《游园惊梦》的述考可能是排字时候不太小心,或者原来王大错写稿子不小心,但是毛病真不少。但是两个述考都有说梅兰芳把这两出昆曲折子戏“搬入京调中”的相当奇奇怪怪的话。在别的述考中,王大错说过他自己不懂音乐,可是昆曲和京调(指皮黄吧?)的差别这样大,他怎无法分出?王大错提到不懂音乐的就在又与昆曲有关系的《荆钗记》的述考中(第32册[1922年10月出]): 是剧脱胎于昆曲,纯用吹腔,总名《荆钗记》,分“说亲”、“绣房”、“别祠”、“送亲”四出。以丑旦为重头。剧本系梅兰芳近时所编辑。颇为社会欢迎,然辗转抄录,不免有鲁鱼亥豕之讹。枥老[指王大错自己]于曲调一节,实少研究,只得依样葫芦,不敢贸然篡易。倘欲析疑问难,还请质之顾曲家。 荀慧生(1900-1968)有1929首演《荆钗记》的记载,后来提到此剧比较会想到他而不想到梅兰芳。 当然梅兰芳唱昆曲的路子有很多北方昆曲的特点(有意思的是,推广《牡丹亭》青春版的白先勇就是1940年代听梅兰芳唱昆曲而入了迷)。总而言之,王大错没强调梅兰芳唱昆曲有什么恢复传统的意思,而把它和梅兰芳同时的创新改良京剧的活动放在一起。 《戏考》“名伶小影”中都没有梅兰芳这两出戏的剧照,可是第38册(第4页)却有他一张扮演《思凡》的“背影”。 至于梅兰芳演花旦戏,谁都说梅兰芳的花衫人物有借用参考花旦的东西的时候,可是很少有提梅兰芳演过纯粹花旦戏的。提梅兰芳的春香之外,更有意思的是《戏考》第31册《闺房戏[乐]》的述考最末有这几句: 此系鼎鼎大名梅兰芳拿手之剧也。去冬枥老[指王大错自己]在北京,曾见过两次。近今各戏园,亦时常串演,洵为嘉剧也。 1921年《礼拜六》109号登过的《戏考》第31册的广告说过这出戏是“诸位大名士在北京”(提出名字的有上面已经提到的樊樊山,还有帮助梅兰芳编戏的易实甫[1858-1920])喜欢看的戏,也说擅长这出戏,除了梅兰芳以外,还有“小翠华”(小翠花,本名于连泉[1900-1967])。白曾融编的《京剧剧目辞典》(第781-782页)介绍这出戏的时候,下过如此的评价:“内容淫秽,新中国成立后已无人上演。”小翠花就是20世纪最有名、最有影响的花旦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没让他演他的拿手戏。 从以上可以看出,《戏考》不但有反映梅兰芳1910年代、1920年代前半的重要京剧舞台艺术历史上的实验性的突破,还有现在较少被人提及(例如演过《闺房戏》之类的戏)的事,的确有过推广梅兰芳的艺术、增加他的名气的重大作用,值得研究梅兰芳的学者留心。 注释: ①40册出全后有广告说中华图书馆要出装订为10集(4册装为一集)的合订本,可是我还没有找到超过5集的,说是1916-1917出的一套。 ②里仁书局本和上海书店本同以大东书局重印本为底本,可是后者并没有发现第35册不过是凑数的假货(里仁书局本反而找到中华图书馆本的原本代替)。前者的不全之处在没有全找到中华图书馆本每册有的“名伶小影”(后者只有大东书局本的演员剧照和便装照,体例,内容,与数量跟原本不一样)。可惜网上xikao.com(中国京剧戏考)输入《戏考》剧本用过的底本是《戏考大全》。 ③惟有头一册有十二页。 ④第9册,因为前后册子正好都差一月,估计它自己初版年月正在其间。 ⑤《戏考》梅兰芳此便装照之外,第38册“名伶小影”(第5页)也有他穿中装的便装照。 ⑥与《五家坡》同是“对儿戏”的《汾河湾》,《戏考》第20册的“名伶小影”(第4页)有梅和王合影的剧照,可是《戏考》中本剧的两个述考(一为梆子,一为皮黄本子)并没有提到梅兰芳的名字。 ⑦本册梅兰芳西装相片同页有“梆子花旦林颦卿的相片(梅兰芳在上边右脚,林颦卿在下边左脚)。 ⑧1913年10月14日登在《申报》的广告有称梅兰芳为“第一青衣花旦。”见白雪,“《申报報》京剧广告与海派京剧,”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05,11页。叶世成编《申報京劇資料選编》,北京:内部资料1994年版,第617页,有1913年11月4日[即开演第一天])此广告的文字。 ⑨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⑩梅兰芳在上海第三天演出(11月6日)有他和王凤卿的《五家坡》,第四天(11月9日)有他和王凤卿、朱素云的《御碑亭》。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29页。 (11)当时此种身背镜子,演员正面反面都能看到的相片安排十分普遍,有一点像也是同时很受欢迎的“一分二”拍照方式,可是那种是通过同时显示演员两种不同的正面的特技。第5册的这张还有第4册的剧照地毯的图案一模一样,大概就是北京同一个照相馆照的。 (12)梆子花衫演员,1879年出生。 (13)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29页说演王公子是朱素云(据30页,11月27日重演此剧,也是朱素云合作),不知谁对谁错。 (14)总说,王大错比较看重老生。他《申报》登的戏考由老生戏入手,申报馆出的《戏考》第1册剧本部分头一页标明“第一类:须生”而所收的戏基本上都是老生戏。 (15)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30页。 (16)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30页。 (17)1913年正是捧贾璧云和上海旦角冯子和(1888-1942)的文人替两人争出专集的日子。 (18)《戏考》第24册(1918年?出)的“名伶小影”中(第3-4页)有梅兰芳该剧的剧照(都是从军时小生扮相):第29册(1919年-1922年间出)有剧本。 (19)见姚宝琏、姚宝瑄编“梅兰芳剧作编年,”载宋培编《梅兰芳全集》全8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册,第453页。 (20)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38页(1914年12月23日演),40页(1915年1月4日演)。 (21)陶君起编的《京剧剧目初探》、白曾融编的《京剧剧目辞典》都如此。王大错在本剧述考中说,“惜年代无从研究,仅以剧本所述者述之而已”照王大错自己的意思,述考任务之一就是指出剧本故事的来历,所以碰到自己认为无可考据的剧本他就不大高兴,可是此次问题不在剧本而在王大错自己不查不问。 (22)《戏考》一直没有收梅本,原因可能就是自己说的“然传闻梅郎于此剧,练成之后,亦不常演”。 (23)见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第45页。A.E.Zucker,Chinese Theater (London:Jarrolds Publishers,1925),第105-107页有当时所用的说明书的英文文字。 (24)《戏考》没有收又是梅氏古装戏之《西施》(1923年首演)剧本,可是其第32册(1922年10月出)却收了同题材的《浣纱记》,述考中说“剧中搀入东施效颦故事,亦诙谐,亦蕴藉,颇有趣味可寻,不即不离,穿插得神妙之至。按天津通俗教育会,编排《东施效颦》一剧,专重丑角,毫无精彩。经梅兰芳、王凤卿大加删改,仅以东施为点缀,允称合宜。”《戏考》第38册“名伶小影”中(第2页)也有梅氏古装戏之《洛神》(1923年首演)的剧照。 (25)姚宝琏、姚宝瑄编“梅兰芳剧作编年,”第477页,说梅兰芳灌唱片之始在1921年,谢思进、孙利华编,《梅兰芳艺术年谱》,103页也把这件事记在1921年。 (26)姚宝琏、姚宝瑄编“梅兰芳剧作编年”,第475页,有介绍。 (27)见周剑云编《菊部丛刊》,上海:交通图书馆1918年版,“剧学论坛”,第47-49页。支持黄润卿有说梅兰芳老不来上海演此戏,还不如黄演之。 (28)姚宝琏、姚宝瑄编“梅兰芳剧作编年”,第475页,有介绍。 (29)1959年拍过电影,可是那个时候已经离开《戏考》初版的日期太远而所以与本文的关系不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