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梅兰芳”的艺术形象究竟应该如何塑造? 电影《梅兰芳》不是一部严格追求历史真实的纪录片,其中很多人物,是糅杂了当年一些真实人物的各种面貌综合而成。电影巧妙地避开了对梅兰芳一生作艺术人生之路的穷根索据,而是着力于情感世界的挖掘。陈凯歌隐去本事,择其大者,将梅兰芳、近代京剧诸多宗师事迹与历史的诸多细碎尘埃混合重新组合,塑造了一个所谓“走下神坛的梅兰芳”。陈凯歌强调,他的《梅兰芳》更重视的是“故事”,通过描述“梅兰芳”对擂出名,感情生活,蓄须言志三个主要故事段落来展现“梅兰芳”和“梅兰芳”身边的真实与虚构的人物及故事。三段式的结构,可以说是无主题变奏,核心是在于展现梅兰芳的一生,但这一生如何概括和归纳,影片没能给出一个能做主心骨的答案。在这几个故事中,虽然有生活中的真实和影子,但绝对是符合了陈凯歌认为的商业电影的需要。换言之,在陈凯歌和制作单位看来,选取或编造这些故事更符合国际电影潮流的需要,更符合用“梅兰芳”这个题材来启用国际大明星的需要,也更符合电影“票房”的需要。 但是,陈凯歌恰恰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梅兰芳”绝对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名伶。《梅兰芳》不是《霸王别姬》,因为《霸王别姬》可以用中国名伶的故事任意编造,也可以请港台明星任意发挥创作,并可以利用这些明星的国际影响力,出奇制胜。但“梅兰芳”绝对不可以走《霸王别姬》的老路。因为“梅兰芳”是真人真事。他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甚至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史上梅兰芳的文化影响力绝不小于毛泽东和蒋介石。“梅兰芳”影响到中国文化、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影响到中国国民党、影响到日本、影响到印度、影响到美国、影响到苏联、影响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学术、影响到世界东西方文化等等。 梅兰芳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人物,也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人物。怎样塑造“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绝不仅仅是梅家后人说了算或是认可的事情。当然,这也不是说因为“梅兰芳”的特殊历史地位,后人就不能涉及和创作“梅兰芳”这个题材,而这里所说的是如何创作或塑造“梅兰芳”的人物形象问题。梅兰芳的影响在哪里?梅兰芳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人物?梅兰芳怎么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梅兰芳与中国其他名伶究竟有何区别?梅兰芳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探索、改革、创新、传播,以及台上是美女形象,台下是文人君子的人生传奇经历等,虽不要求像历史教科书一样一一地展现在当代观众的面前,但既然要拍摄“梅兰芳”,不管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希望能看到“梅兰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我想,这是任何艺术形式在创作或塑造“梅兰芳”这个艺术形象时所必须做到的吧。 梅兰芳作为中国京剧艺术暨中国戏曲艺术的大师,其独特历史地位的确依赖于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并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列诸“四大名旦”之首是他历史地位确立的一个表面象征,那么旦角取代老生领衔则是其背后的深层社会原因;如果说善于继承发展是他成功的秘诀,那么对于文化人的倚重则是他开辟艺术新天地的动力;如果说赢得国际性声誉是他得以成为梨园领袖的条件,那么人格的完善则是他作为大师的必要前提。梅兰芳一生的成功,首先当然取决于他在艺术上的创造,但又绝非仅仅如此。遗憾的是梅兰芳大师的这样一些人生轨迹,在电影中几乎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们所看到的电影《梅兰芳》中的形象,无论是事业、家庭、婚姻、爱情以及处人与事等,永远是受压抑的被动者。这肯定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观念中受到普遍认同的“梅兰芳”形象,也不是中华文化扬眉吐气的光辉形象,更不是作为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梅兰芳”的真实面貌。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对于《梅兰芳》这样的银幕形象,梅家后人却怎么能够认同和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