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明代曲学复古与元曲的经典化(4)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艺理论研究》 程芸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文体经典化论题的提出,值得学界特别关注,参见吴承学:“‘中国文体学专题’主持人语”;贾奋然:“经典文体与文体的经典化”,《文艺理论研究》1(2013):13-18。
    ②参见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80。
    ③有研究者指出:“从中国古代文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文体自身早就形成了一个与礼仪制度、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价值序列,并因其不同的社会功用而分列于不同的位置,自然形成了尊卑高下的价值等级。”参见王长华、郗文倩:“中国古代文体的价值序列”,《文学遗产》2(2007):136-37。
    ④这里“边塞之声”,清同治光绪年间永康胡氏退补斋刻《金华丛书》本之《洪武圣政记》作“胡虏之声”,当更准确。
    ⑤关于明代礼乐重建与戏曲观念的嬗变,相关研究可参见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论述极为周详、严密。
    ⑥关于古代曲学的“尊体”问题,还可参见程华平:“试论推尊曲体与古代戏曲的文体建构”,《文艺理论研究》6(2009):109-13。
    ⑦王昆吾指出,历代词论中的“本色”、“雅正”之说“往往同道学风尚相关。词史研究总是摆脱不了这两种理论的影响,因而总是把关于文学的历史形式的判断混同于关于文学内容的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参看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
    ⑧相关论述可参见解玉峰:“明代曲论中的当行论”,《学术月刊》9(1999):72-76。
    ⑨王中江指出:“儒家典籍的经典化过程,是一个不断被征引和传述的过程。”参见:“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中国哲学史》2(2002):48-54。
    ⑩另有研究者指出:“南散曲之发生本是文人之事,南散套从其发生之日起,其性质便不在音乐,而主要是文学之一体。”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94。
    (11)相关研究可参见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1-6。
    (12)有研究者认为:“今天,被置于文学史或文学选本中的经典文本,它们之所以被经典化,可能来源于完全不同的历史的社会的以至文学的语境条件。例如,大量的古典诗文,比如屈原、曹植、元好问的诗,庄子、柳宗元、张岱的散文可能是根据传统的美学或文化的标准被经典化的;但另一些古典的文学经典,例如词曲小说,则是根据现代的美学或文化的标准被经典化的,例如关汉卿、曹雪芹或吴敬梓的作品,他们的文类不仅获得承认,而且在现代文学社会还成为最重要的文类。”参见朱国华:“文学经典化的可能性”,童庆炳、陶东风主编:《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7。
    原文参考文献:
    [1]蔡毅:《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
    [2]陈师道:《后山诗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8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3]都穆,陆采:《都公谭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4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5年。
    [4]何良俊:《曲论》,《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5]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6]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7]黄佐,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丛书集成续编》第254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
    [8]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9]凌濛初:《谭曲杂札》,《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0]吕天成:《曲品校注》,吴书荫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11]宋濂:《洪武圣政记》,《丛书集成新编》第119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12]沈宠绥:《度曲须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3]沈德符:《顾曲杂言》,《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4]童庆炳,陶东风:《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1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叶长海导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7]王世贞:《曲藻》,《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18]王中江:“经典的条件:以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为例”,《中国哲学史》2(2002):48-54。
    [19]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20]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1]严羽:《沧浪诗话校释》,郭绍虞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22]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3]俞为民,孙蓉蓉:《新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合肥:黄山书社,2009年。
    [24]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25]赵令畤:《侯鲭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37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
    [26]周德清:《中原音韵校本》,张玉来、耿军校。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27]周贻白:《中国戏剧史》。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