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分别参见《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2年,第610页;《中国戏曲志·河北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853页。 ②③陈多:《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载《戏剧艺术》2000年第1期。 ④沈国凡:《〈红灯记〉的诞生:作者阿甲与江青“斗法”》,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5月8日;信实:《阿甲、江青与〈红灯记〉》,载《百年潮》2005年第12期。 ⑤江青:《谈京剧革命》,载《红旗》1967年第6期。 ⑥钟文郁:《智取威虎山的语言艺术》,载《北京大学学报》1973年第1期。 ⑦刘厚生、吴启文:《创造当代的英雄形象,歌颂革命的时代精神——谈京剧〈智取威虎山〉的改编》,载《戏剧报》1964年第7期。 ⑧(13)黄佐临:《漫谈“戏剧观”》,载《中国戏剧》1962年第4期。黄佐临此文后被收入杜清源编辑的《戏剧观争鸣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上海戏剧》2006年第8期为纪念黄佐临诞辰一百周年重新刊登此文。 ⑨徐兰沅:《前辈艺人努力革新的启示》,载《戏剧报》1963年第9期。 ⑩李希凡《“推陈出新”首先是出思想之“新”——谈几个传统剧目的改编》(载《戏剧艺术》1979年第1期):“老艺术家徐兰沅说得好:‘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载《剧本》1963年第1期);张庚《论戏曲导演》:“徐兰沅老先生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讲得挺好的。他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11)朱文相:《试探戏曲剧本和表演的关系》,载《文艺研究》1979年第4期。 (12)杜书瀛:《李渔论戏剧导演》,载《文艺研究》1980年第4期。 (14)(4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第123页。 (15)谭霈生:《戏剧艺术的特性》,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17页。 (16)陈多:《戏史何以需辩》,胡忌主编《戏史辩》,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17)胡祗遹:《黄氏诗卷序》,《紫山大全集》卷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196册第149页。 (18)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0-31页。 (19)刘念兹:《元杂剧演出形式的几点初步看法——明应王殿元代戏剧壁画调查札记》,载《戏曲研究》1957年第2期。转引自吴国钦等编《元杂剧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20)臧懋循《元曲选后集序》: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俞为民、孙蓉蓉编《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黄山书社2009年版,第620页)。 (21)朱权:《太和正音谱》,《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第39-40页。 (22)徐渭:《南词叙录》,《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第482、486页。俞为民认为,早期南戏艺人使用的是提纲本(参见俞为民《南戏通论》,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这一看法值得参考。 (23)参见康保成《戏曲术语“科”、“介”与北剧、南戏之仪式渊源》,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2期。 (24)李开先:《词谑》,《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册,第391-392页。 (25)李玉等:《清忠谱》,陈古虞等点校《李玉戏曲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9页。 (26)李渔:《闲情偶寄》,《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第292、276页。 (27)王季思:《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9页。 (28)钱德苍编撰、汪协如点校《缀白裘》四集卷一,中华书局影印2005年版,第18页。 (29)关于《千金记》的作者,吕天成《曲品》著录为沈练川,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卷十云“沈采,字练川”,并在其名下著录《千金记》等三剧。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第一卷考证,《千金记》的作者应名沈龄(约1470-1523后),字寿卿、之寿,自号练塘渔者。“练川”、“练塘”都指其家乡嘉定。 (30)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第三册,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24页。 (31)如吕天成《曲品》卷下谓:“《千金记》……内插用北曲。”沈宠绥《度曲须知》之“曲运隆衰”:“则北剧遗音,有未尽消亡者,疑尚留于优者之口。盖南词中每带北调一折,如《林冲投泊》、《萧相追贤》、《虬髯下海》、《子胥自刎》之类,其词皆北。”按:《萧相追贤》即《六十种曲》中《千金记》第二十二出《北追》。 (32)《缀白裘》第十二集卷二,第110页。 (33)焦循:《剧说》卷六,《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三册,第454页。 (34)梅兰芳:《关于表演艺术的讲话》,《梅兰芳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第48页。 (35)梅兰芳:《中国京剧的表演艺术》,《梅兰芳文集》,第14页。 (36)(38)(39)布罗凯特:《世界戏剧艺术欣赏——世界戏剧史》,胡耀恒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年版,第84页,第60页,第210页。 (37)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版,第46-47页。 (40)张庚:《戏剧艺术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63-64页。 (42)A.格拉特柯夫辑录、董道明译编《梅耶荷德谈话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47页。 (43)“人保戏、戏保人”被《中国戏曲志·河北卷》、《四川卷》、《山东卷》的“谚语、行话、口诀”部分收录,分别参见《河北卷》第602页、《四川卷》第548页、《山东卷》第655页。按戏曲编剧范钧宏的解释,“人保戏”,指的是戏剧情节一般,但“比较侧重于细节的描绘,并能发挥演员的某种特长”的剧目;“戏保人”指“富于传奇色彩,情节本身就能抓住观众”的剧目(范钧宏:《戏曲编剧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本文认为,“人保戏”主要指的是演员的精彩表演可以使并不十分优秀的一般剧目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而“戏保人”则指由于作品经典,即使演技一般的演员也可以受到欢迎;“人保戏、戏保人”,指好的演员与好的剧目搭配,相得益彰,获得双赢,亦即“案头场上,两擅其美”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