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好莱坞新攻势的冲击波及应对战略 1.好莱坞新攻势的冲击波影响评估 中美电影新政对我国电影产业有利也有弊,短期来看会出现市场阵痛,长远来看利大于弊。尤其是对我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文化和社会进步来讲利大于弊。 短期来看,电影市场的阵痛是必然的。2011年我国影院共放映中外新片248部,其中外片69部(有21部是分账大片),国片179部。国产片只有66部票房过千万元,优质影片稀缺。21部好莱坞分账大片产出的票房高达7.8亿美元,平均每部电影收获票房374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4亿元),平均单片票房收入是日本的3.5倍,甚至超过美国本土一倍多。⑤配额增加之后,影院会因为片源优化而获得更大的经营空间,我国的整体票房也会因此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面对更多的进口大片,国产片的放映时空可能会被迫缩水,其市场份额将出现较大波动,保住50%份额的难度会加大,本土制片企业将承受更大的竞争压力。不过,这种冲击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 以亚洲电影大国日本、韩国和印度的经验看,好莱坞对输入国市场的冲击有大有小,情况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好莱坞电影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其带来的竞争刺激了本土电影竞争力的提升。在日本和韩国,美国公司可以直接发行上百部影片。近五年,日本每年要上映约八百部影片,国产片和以好莱坞为主的外片各占一半,但国产片的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2011年达到54.9%。近五年,韩国每年发行的三百多部影片中,以好莱坞为主的外片就达一百多部,韩国片市场份额一直在50%上下波动,2011年韩国片的国内市场份额达51.9%。印度电影市场比较特殊,由于文化折扣较大,好莱坞一直难以攻克其非贸易壁垒,国产片的市场份额近年一直保持在90%以上。从这三个亚洲电影大国的经验看,好莱坞电影的输入,一方面刺激了输入国积极生产迥异于好莱坞的具有本土吸引力的影片,比如日本的动画片和印度的歌舞片;另一方面激励当地影业从好莱坞影片中汲取先进经验,创作出本土大片比如《太极旗飘扬》等,直接和好莱坞影片进行正面竞争。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国攻城略地,平均要占65%以上的份额,但日本、韩国、印度,包括中国等电影大国都较为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冲击,国产片都占据了大半的市场份额。 那么,好莱坞削弱了中国电影贸易壁垒后,冲击波会有怎样的变化? 尽管短期内我国电影会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十年前日本和韩国的情况:好莱坞影片压倒国产片,占据60%以上的份额,但长期看,冲击波效应会逐步衰减,国产片会占据大半份额。2011年全年,我国上映进口片多达69部,以美国片为主。在这样的外片夹击中,《失恋33天》仍然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多部好莱坞大片,获得了3.4亿元的高票房,全年的国片份额仍然达到了53.61%。尽管未来进口的分账大片会更多,但美国也是烂片多,好片少,每年六十多部的进口量已经足可以将美国年度好片中的大部分囊括其中。即使增加配额,美片的市场份额也并不会按相应比例增加。至于3D或IMAX技术优势,不足为虑,毕竟电影吸引观众最终靠的是故事、情感和人性,技术只是手段。巨亏两亿美元的《异星战场》再次表明,玩儿技术却不适合本土观众口味的大片,统统都是纸老虎。 我们这样乐观的评估,已经被日本、韩国,甚至我国之前的电影史所证明过。日本和韩国就是在经历了好莱坞电影大批量输入导致国片份额大幅下滑之后,通过自由竞争逐步培育了国产片的竞争力,成功化解了好莱坞的冲击。 在短期的阵痛之后,逐步增加的进口片将起到一种积极的刺激作用:促使我国政府深化改革、放松管制、加大扶持力度,以法律保障电影产业发展基础;促使电影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作品品质;最终提升我国电影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应对好莱坞新攻势的宏观战略 未来中国电影要合理应对好莱坞的新攻势冲击,国家应当在以下六个方面做出一些战略层次的安排。 第一,应从实质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破制约电影企业发展壮大和阻碍娱乐传媒集团整合的行业壁垒和部门壁垒,打造综合性电影传媒娱乐集团。目前我国最大的电影企业如“中影”,也还是单一的影视经营。即使是江苏广电这样涉及电影的传媒企业,其整合力度也还有待加强。从整体来看,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是电影企业的跨行业、跨媒体经营还处于萌芽阶段。未来好莱坞介入我国市场的程度将更深,而其执行者则是像“迪士尼”、“福克斯”那样的传媒娱乐集团企业,我国若无法克服体制障碍,培育出类似的大企业集团,是无法与之对抗的。 第二,尽快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以法律促进电影产业以市场化的方式健康发展。目前,多数发达国家都有管理电影的相关法律,其中有的国家有专门的电影法,有的则依靠宪法和传媒法、版权法等相关法律来管理电影。然而目前我国没有一部适用于广播影视业的专门法律,仅有的三部国家级行政法规也滞后于广播影视的发展现状,广播影视管理经常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而且直接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如能尽快出台,可为电影产业发展和电影艺术表达提供法律保障,并通过对版权的强力保护,大力提高电影版权经营的收入,扩张大电影产业链,分散制片业的风险,做大产业规模。版权经营、产业链扩张、自由表达保障,都需要电影法律的支持,所以理想的《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出台对于增强我国电影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第三,政府要制定科学的电影产业政策。在国际贸易保护政策方面,我国目前还坚持外片放映时间不能超过全年的三分之一,这一点还没有改变。我国坚持了十年的20部进口大片配额刚刚被增加到34部,这已经是在WTO框架内政府所能坚守的最小数量。我国所实行的电影进口配额制,是一种国际公认的合理的贸易壁垒。但同样是贸易壁垒,关税产生的收入归政府,配额产生的收益却往往被垄断性的进口商收入囊中。而理论上更合理的做法是,政府应当拍卖稀缺的进口配额许可证,由此保证进口的稀缺性所带来的收益归政府所有,而不是由进口商独占。事实上,在我国的电影进口贸易中,配额制的执行存在着违背公共利益的现象——部分特殊利益集团受益并且扩张了其在市场上的话语权,从而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在产业扶植政策方面,我国目前有“青年电影导演创作资助计划”专项基金、“扶持优秀青年电影剧作计划”等政策,一些地方政府对新建影院给予数额不等的财政扶持,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目前我国侧重的是促进规模经济形成、改善产业组织结构、建立大批量生产方式和增加产业利润的产业组织合理化政策,而非扶植中小企业发展的反垄断及中小企业优惠政策。事实上,中小企业贡献了多数的就业和创意,对电影产业生态的健康至关重要;但它们能够享受的财政支持很少,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不仅如此,我国电影产业还存在明显的垄断,但目前的产业组织政策对这些都少有作为。 第四,实施电影人才战略。要变革现行的电影教育模式,在传统精英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对接市场需求,更加注重创新、创意和创业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文化责任感和自由个性。政府和行业协会要共同出台措施,为电影人才提供发挥才华的舞台,强化荣誉制度,奖励其中的优秀者。要以华语片为旗帜整合香港、台湾和内地的电影力量。香港影业衰退已经多年,如2010年度的票房总收入为15.2亿港元(约合1.94亿美元),共有54部本地制作和232部进口片在香港上映。⑥香港影业衰退导致大批影人北上拍片,内地正可凭借资金与市场整合南来影人,共享资源,共谋发展。要培育电影新人,保证产业发展后劲,尤其是,要设立专项基金来扶持电影新人的处女作,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业内。法国政府每年的电影扶植资金中,16%用于直接资助处女作的生产,其产量约占每年电影产量总数的20%。⑦在这两项指标上,我国都落后很多。 第五,在进一步壮大国内城乡市场规模的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好莱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电影霸主,主要是因为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国内市场做基础,可以借此将作为版权产品(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电影倾销到世界各地。我国电影要抗衡好莱坞,首先必须继续扩张城镇市场,造就一个堪比美国(4万块银幕,年票房100亿美元,年观影人次15亿)的大市场;其次要培育独有的农村市场,实现公益放映的商业经营;再次要逐步通过泛亚合作的方式抢占港片曾经拥有的东南亚市场,并努力扩张到其他海外市场。 第六,逐步变革审查规制,开拓新题材范围,宽容新的自由表达。要和表达自由不羁、想象恣肆汪洋的分账大片进行竞争,国产片必须获得更大的自由表达空间。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金美贤在总结韩国电影崛起的经验时说:“对于创作者来说,表达自由相比其他政策支持更为有效,韩国电影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⑧我们都知道韩国电影充满活力,却不知道其背后享受着有国家和法律保证的自由。韩国总统金大中对电影事业的原则是:“给予支援,不干涉。”⑨这一原则落实到了韩国的电影法规政策中并有效地振兴了韩国电影业。其实不仅仅是韩国,所有电影强国的经验都表明,表达自由是电影艺术出精品、出大师的最有力的激励。在国内影人期盼的《电影法》缩水为《电影产业促进法》的现实情况下,我们只能期盼未来明显加大的对外开放力度能够促进我国电影在内容规制方面的改革。从1994年到2012年,以开放促改革的思路在放松电影的经济性规制方面落实得非常漂亮,但在放松电影的内容规制方面步履蹒跚。我们期待好莱坞的新攻势能够再次产生鲶鱼效应,促使国家在战略层面对此问题有所突破。当前,放松规制是世界各国传媒业的趋势,只有进一步放松内容审查规制,才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中国电影人的艺术创新能力。而要从整体上提升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需要国家文化制度创新的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