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多维立体电影: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3)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艺研究》(京)2014年第 秦勇 参加讨论

    三、压抑与解放:多维立体电影的身体美学走向
    马克思说过:“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4)在人类的身体发展过程中,身体感知的畸形化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分工的发展、社会意识的管控等密切相关。私有制凸显的是对“物”的崇拜,而将人置于物的附庸,身体感知越来越被物(商品)化所控制,所有的喜怒哀乐的感知都似乎被提前设计好的,物化的统治者“企图控制被统治者的休闲及快感……”(15)而人身体感知的独立性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自然身体的感官趋于钝化。基于私有制基础上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的发展,造成人开始钝化的感觉越来越单一化、畸形化,“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了畸形……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与痴呆”(16),越是分工细致的社会发展,人的全面的身体感知越濒于丧失。为了稳定社会的统治,社会意识管控越来越趋向提倡服从社会统治的理性化意识,通过身体的理性化来压抑身体非理性的感知。按照社会学家希林的说法,“理性化这种现象是一把双刃剑”(17),过度理性化压抑会造成不容忽视的负面结果,自私、冷漠的现代都市生活就可见一斑,人们距离越来越近,身体间的温暖越来越少。正因为此,德国学者齐美尔看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感官对远距离事物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弱……我们变得不仅短视,而且感觉迟钝”(18),人的五官感觉越来越钝化的结果就是各种感官丧失症越来越普遍。人,越来越像理性管控的机器,越来越远离人的丰富性本质。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解放的未来是创造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全面发展不仅是外化的才能技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19),更包括人身体的全面感知能力的恢复与发展——“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20)。在身体的真正解放来临之前,着眼于人的五官感觉的身体美学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媒介化是感官相互作用的延伸,而“感官的相互作用更加直接地涉及整个的感官系统”(21)。文艺是一种延伸人的感官的重要媒介形式,当代电影、电视剧等多媒介形式更对延伸人整个感官系统有重要意义。
    多维立体电影是一种最注重身体感知的大众文艺媒介形式。多维立体电影不仅能够锻炼人的感官系统,同时能够提供整体化的对世界(自然界与社会)的媒介展现,通过多维立体电影,人的感知也自然会随之延伸到对世界的重新(感性化)理解之中。多维立体电影从3D、4D……乃至全息投影等虚幻立体影像在现实空间的再造,都在一步步地通过多媒介文艺形式深化着理解世界的丰富性和人的身体感知的丰富性。侧重身体感知的多维立体电影正在扮演的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审美之维”对身体的解放。马尔库塞希冀通过身体本能因素构建出身心一体的审美之维,虽然他所设想的本能升华的“新感性”与身体美学有重大区别,但他所理解的美学走向与身体美学是一致的,如他所言:“审美的天地是一个生活世界,依靠它,自由的需求和潜能,找寻着自身的解放。”(22)
    ①3D电影最初称呼是“立体电影”,结合CG技术后的3D电影、4D电影、5D电影等叫法不能改变“立体电影”这一统一性的称呼,只是为了更准确地突出“立体电影发展到多维度,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简单的立体电影,发生了质的变革”的现实,笔者将当下的3D电影、4D电影、5D电影等统称之为“多维立体电影”。“维”即“维度”,英文“Dimensionl”,可缩写为“D”。
    ②康德认为,审美作为“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利害感是常常同时和欲望能力有关的”(参见康德《判断力批判》,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40页)。
    ③季羡林:《美学的根本转型》,载《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④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⑤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2页。
    ⑥姚文放在《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载《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伊格尔顿、舒斯特曼、韦尔施关于美学的思想构成了对鲍姆加登美学的三次挑战,笔者深有同感,也启发了本文的写作,但笔者认为在身体美学的向度上,季羡林、伊格尔顿、舒斯特曼的美学挑战意义更为重大。
    ⑦参见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陆扬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104页。
    ⑧本文所说的传统电影主要是指传统的二维电影。
    ⑨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⑩鲍德里亚:《拟像物与拟像》,洪凌译,(台北)时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1)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载《美学译文》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3页。
    (12)《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晓河等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13)《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秦典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14)(16)(2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第54页,第88页。
    (15)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
    (17)克里斯·希林:《身体与社会理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18)奥尔格·西美尔:《时尚的哲学》,费勇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1版,第460页。
    (2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27页。
    (22)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4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