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曹禺、黄佐临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9-203页。 ②刘正埮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页。 ③(68)周贻白:《中国剧场史》开头语,《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465页,第465页。 ④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⑤贤骥清:《民国时期上海剧场研究(1912-1945)》导论第四节“剧场概念辞源考辨”、第四章第三节“日本剧场对上海剧场的影响”,上海戏剧学院2014年博士论文,第16、238页。 ⑥宋濂:《篇海类编》卷一六《器用类·刀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188册,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699页。 ⑦张文成著,李时人、詹绪左校注《游仙窟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页。 ⑧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⑨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⑩李调元:《剧话》,《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 (11)焦循:《剧说》,《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 (1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08页。 (13)《孟子·滕文公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06页。 (14)《诗经·豳风·七月》,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91页。 (15)竺大力:《修行本起经》卷上,康孟详译,高楠顺次郎等编《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卷,(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年版,第465页。 (16)参见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2页;陈维昭《“戏剧”考》,载《云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7)陈著:《本堂集》卷三四,《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58页。 (18)谢宗可:《咏物诗》之《影戏》,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第39-40页。 (19)方凤:《改亭存稿》卷八,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338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85页。 (20)张景:《飞丸记》,毛晋辑《六十种曲》第11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页。 (2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五,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45页。 (22)沈德符:《清权堂集》卷五,明刻本。 (23)(24)(25)王正祥:《新订十二律京腔谱》“序”,王秋桂主编《善本戏曲丛刊》第35册,(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版,第18页,第19页,第19页。 (26) 谢柏梁:《王正祥的“剧场”学说发微——〈新订十二律京腔谱〉的理论精神》,载《戏剧艺术》1989年第4期。 (27)(28)翟灏:《通俗编》,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31页,第533页。 (29)李调元:《剧话》卷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51页。此处作者采用《通俗编》内容。 (30)李调元:《曲话》卷上,《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第9页。李在原文中将明王世贞与清王正祥之语合并,误作“弦索辩讹”之语。 (31)(32)黄仕忠:《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4、145页,第263-265页。 (33)据日本国会图书馆藏书目录:翟灏撰《通俗编》三十八卷,仁和氏无不宜斋1751年版。李调元辑《函海》第19-23函,万卷楼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刊,道光五年(1825)补刊;第23函,第103-106册,《通俗编》十五卷。 (34)黄仕忠:《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第422页。 (35)糟川潤三編『西洋今昔袖鑑』(尚志堂,1872年)15頁。 (36)服部誠一(撫松)著『東京新繁昌記』(二篇)(山城屋政吉,1876年)。引用文は聚芳閣出版社,1925年版の157頁より。上記の1876年版『東京新繁昌記』(二篇)の「新劇場」一節は逸失したのである。 (37)松村精一編集『劇場珍報』(春風社のち聚珍社,1878年)第1—5号。 (38)日本大辞典刊行会編『日本国語大辞典』第七卷,(小学館,1974年)159頁。又:ロウド·リトン(Edward Bulwer Lytton)著,丹羽純一郎訳,服部誠一校閲『歐洲奇事·花柳春話』(絵入),(坂上半七,1878年)4頁。 (39)下中弥三郎編『大辞典』第九卷,(平凡社,1935年)409頁。 (40)和制汉语指由日本人制造的汉语。以古典中国语、近代北方中国语的语义、语法、文法为基础,有时也混有日语的语义、语法和文法而制造的词语。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特别是幕末以后,为了表示从西欧引入的新概念,翻译借用的词语也叫日本制汉语。 (41)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第17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42)織田(丹羽)純一郎著『英語学大全』(博闻社[ほか],1887年)206頁。 (43)宍戸正信編「劇塲に人を誘ふ文」『開化漢語作文自在』(目黒書屋,1879年)87丁。 (44)愛媛県『愛媛県統計概表』(愛媛県蔵版)(愛媛県,1879年)103頁。 (45)大阪市西区役所『大阪市西区役所統計書』(大阪市西区,1902年)77表。 (46)東京警視庁『東京警視本署布達全書』(明治15年),(須原鉄二,1886年)1頁。 (47)斎藤祥三郎訳『英和会話集(坡氏)』(成美堂,1899年)141頁。 (48)花房義実著『演劇通史』(金港堂,1890年)。 (49)後藤慶二著『日本劇場史』(岩波書店,1925年)。 (50)須田敦夫著『日本劇場史の研究』(相模書房,1957年)。須田敦夫は早稲田大学の工学博士である。本書は彼が1945年に完成した博士論文である。 (51)黄遵宪:《日本国志》卷三一,王宝平编《晚清东游日记汇编》,上海书店2001年版,第330页。《日本国志》完成于光绪十三年(1887),刊行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 (52)(53)王韬:《扶桑游记》,岳麓书院1985年版,第400页,第440页。 (54)陈忠倚:《皇朝世文三编》卷七八,上海书局1902年版,第17页。 (55)王韬:《漫游随录》,岳麓书院1985年版,第89页。该书光绪丁亥年(1887)编纂。 (56)《普法战纪》最先由王韬、张宗良编译,于1870年11月至1871年2月编竣,陆续在香港《华字日报》上发表,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出版活字本,光绪间又出重订本。《普法战纪》卷四:“二十日夜,复张灯市,普王往幸梨园,纵观乐部,弦管笙箫之音,和谐弄作,舞蹈讴歌者数百人,盖极一时之盛也。”(《普法战纪》卷四,中华印务总局1898年仿聚珍版,第25页。) (57)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一三,上海大同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第627页。 (58)(59)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卷一四,上海大同书局光绪二十三年(1897)刊刻,第690页,第690页。 (60)梁启超:《读〈日本书目志〉书后》,《梁启超全集》第1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128-129页。 (61)(62)徐珂:《清稗类钞》,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2页,第5047页。 (63)幺书仪:《清末民初日本的中国戏曲爱好者》,载《文学遗产》2015年第5期。 (64)辻听花:《中国剧》,北京顺天时报社1920年4月28日初版,此后多次再版。1925年11月15日修订更名为《中国戏曲》,由顺天时报社重新出版,并于次年发行至第3版。本文所引为1925年版《中国戏曲》,引文见第195-237页。 (65)辻听花:《菊谱翻新调:百年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戏曲》,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8-114页。 (66)齐如山:《中国剧场变迁之概观》,载《北平实报增刊》1929年12月。 (67)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成书于昭和五年(1930),1933年上海北新书店出版郑震节译本,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王古鲁全译本,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补修订本。本文引用者为王古鲁译、蔡毅校订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78-385页。 (69)邓绍基:《序》,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第1页。 (70)此说较早由上海戏剧学院叶长海提出,后多有学者考证,参见黄仕忠《借鉴与创新——日本明治时期中国戏曲研究对王国维的影响》,载《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71) 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页。 (72)金埴《题阙里孔稼部尙任东堂〈桃花扇〉传奇卷后》:“两家乐府盛康熙,进御均叨天子知。纵使元人多院本,勾栏争唱孔洪词。”(金埴:《壑门诗带》卷六,南京图书馆藏清刻本,第23页。) (73)参见赵山林《中国戏剧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22页。 (74)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五“院本名目”:“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院本、杂剧其实一也,国朝院本、杂剧始厘而二之。”(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06页。) (75)钟嗣成:《录鬼薄》卷上“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第10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