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所谓“前海学派”是指以张庚、郭汉城先生为领军人物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这一学术群体。戏曲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戏曲研究院。这一学术群体在我国戏曲研究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其学术观点也有重要影响,同时多年来对于他们的学术观点、研究工作的方向也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这种争论最早是20世纪末由董健、施旭升先生对张庚先生的“剧诗”说和“话剧民族化”的批评开始的,引起了一些回应和讨论;近期又有关于“前海学派”的新一轮讨论,批评者对“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和学术道路提出质疑。①本文不想对质疑者做全面具体的回应,只想就“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学术道路方面谈一谈我所知道的情况和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前海学派”之缘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学术讨论比较活跃的时期,戏曲界也是这种状况,不同观点之间展开了热烈的争鸣,甚至可以说有一种学派林立的势头。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前海西街,以张庚、郭汉城为领军人物的戏曲研究所这一学术群体积数十年之积累,编著、出版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如《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当代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志》《戏曲音乐集成》等,同时还有很多文章发表,在戏曲界和学术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期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有学者提出,你们已成为一个学派,可以叫“前海学派”。当时张庚先生并没有回应。但此后许多人竟这样叫起来,其中有对这一学术群体的学术观点肯定和支持的,也有进行批评的。而所谓“前海学派”只能是一个笼统的称谓,谁也没有对它做出明确的界定。 2014年由郭汉城先生发起并捐出他获得的“艺文奖”的奖金作为启动经费、同时得到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的大力支持,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前海戏曲研究丛书”15种18册。郭汉城先生在“前海戏曲研究丛书”《总序》里说:“一个学派不是一个组织实体,也不是一种学术价值标准,其实质是共同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某种社会集体意识在理论上的反映。”他对戏曲研究所这一学术群体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追求进行分析之后说:“所谓‘前海学派’,我认为它已具备了成为一个学派的学术条件和特点,今后将在持续研究和百家争鸣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成熟。”为了简便起见,本文也沿用已经约定俗成的叫法,用“前海学派”指代以张庚、郭汉城为领军人物的这一学术群体。 二、关于“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 一个学术群体的学术观点的形成和学术成就的取得不会是一朝一夕之功,必然有自己的学术传统。“前海学派”的学术传统是什么?一般认为,“前海学派”继承了延安传统,这没有错;但我认为这并不完全,“前海学派”对延安的传统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国戏曲研究院,它是1951年成立的。1953年调入担任领导的张庚以及建院时就担任领导职务的罗合如及与张庚同时调入的马可等是从延安来的,他们必然地会带来延安的思想和作风。在延安,特别是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主要解决的是文艺工作者与群众结合的问题,同时也开始要解决与传统的关系问题,毛泽东为延安平剧院题词“推陈出新”,为戏曲发展指出了方向,但真正要解决戏曲艺术的推陈出新问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1951年4月3日成立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就承担了研究和具体实施戏曲艺术推陈出新的任务。新中国建立后,原来主要是在“国统区”的戏曲艺术家和从延安来的新文艺工作者两路大军集合在一起了,当时的政策要求新文艺工作者与戏曲艺人紧密结合,共同推动戏曲艺术的革新发展。 1951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署了政务院(那时候叫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老一辈人,把它简化叫做“五五指示”。)“五五指示”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呢?后来人们把它简化成为“三改”——“改戏、改人、改制”。近年,有一些批评性的意见,讲“三改”特别是“改人”主要就是改造旧艺人。实际上,我们回到1951年“五五指示”看,它的核心的精神并不是单独地改造旧艺人,而是要求新文艺工作者和艺人紧密结合。原文有这样几段:“进行改革主要地应当依靠广大艺人的通力合作,依靠他们共同的审定、修改与编写剧本,并依靠报纸刊物适当地展开戏曲批评。一般地不应当依靠行政命令与禁演的办法。”“新文艺工作者应积极参加戏曲改革工作,与戏曲艺人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修改与编写剧本、改进戏曲音乐与舞台艺术。”1951年5月7号,《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重视戏曲改革工作》的社论。社论讲:“对人民的爱好、趣味和欣赏习惯必须尊重,不能任意加以扼杀。戏曲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依靠与广大艺人合作,共同审定、修改与编写剧本。”所以“五五指示”的核心思想,就是在戏曲改革工作中要尊重遗产,尊重艺人,尊重人民群众的爱好、趣味和欣赏习惯。尊重艺人和尊重群众是紧密联系的。 这是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指示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和基本的精神。中国戏曲研究院正是按照这样的一个精神成立和进行工作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