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电影”的分类 要分析“现象电影”的内涵,简便的办法就是对它进行分类。尽管这种分类方法多种多样,笔者还是想仅仅从影片对公众的主要吸引点及形成新的时尚流的角度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现象电影”呈现出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关于闺蜜的“现象电影”。《失恋33天》在上映前,业内人士并未看好它,而是抱有观望或怀疑态度,因为它毕竟只是改编自网络人气小说,其拥戴者局限于网民群体,而未必能引起其他社会群体的共同兴趣。但正是网络及网民对这部影片之成为“现象电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由于根据同名网络人气小说改编,不仅改编过程高度尊重和吸纳网民的意见,而且观影过程本身也高度依赖于他们的票房拉动力,从而才创造了中低成本影片的高票房奇迹。重要的是,这部影片在其意义系统上突出了在网民中已成为新时尚的闺蜜及异性闺蜜现象。当突然间发现与自己相恋七年的男友却已爱上自己的闺蜜时,正是新的男性闺蜜王小贱的全力救助,黄小仙才成功地获得拯救。文章饰演的男闺蜜王小贱帮助黄小仙成功地摆脱失恋阴影而重新赢得爱情的故事,向网民和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传播了这种有关异性闺蜜的传奇式故事。正是通过这次成功的影像传播,这一原本局限于国际互联网网民范围的网上虚构故事,才得以越出普通网民范围而覆盖面甚广,一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共同关注的热点现象。在这里,异性闺蜜这一现象之成为社会时尚热点,才是这部影片被纳入“现象电影”的深层原因。 二是关于底层梦想的“现象电影”,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屌丝“现象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通过叙述王宝、徐朗和高博三位屌丝出于各自的利益诉求而到泰国展开公路追逐的故事,发泄了潜藏在中国社会底层的屌丝们的美好生活欲望,引发了高度关注。在这部影片摄制之前,由王宝强和徐峥主演的《人在囧途》已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而当徐峥接过这个题材和套路,想在泰国继续演绎的时候,人们起先也是持观望态度。但徐峥和他的团队一方面充分地展开了公路片的类型套路,另一方面是在泰国纵情挖掘或开发这个题材中的喜剧元素,直到笑料不断,引发观众持续的观赏热情。 三是关于赴外超生的“现象电影”。无论是孕妇到境外(香港、美国等福利国家或地区)去超生或偷生后代,还是小三儿寻找真爱,这两者都是近年我国的社会热点现象。《北京遇上西雅图》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影像反映。它一方面模仿美国爱情片《西雅图夜未眠》,叙述作为小三儿的女主人公文佳佳到美国西雅图生子时遇到Frank而重新获得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凸显出中国社会中孕妇到境外生子的热点现象。这就是一面借好莱坞爱情片之壳而讲述中国式爱情故事,另一方面又再现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热点现象,从而赢得了广泛关注。 四是关于留学潮及企业家的“现象电影”。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始终伴随着青年学子赴外留学的强劲旋律。一批批到欧美留学的中国青年学子需要接受出国英语培训,这就为新东方学校的开办和兴盛提供了绝佳机遇。这个民办出国英语培训机构创造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赴美上市的奇迹,为整个改革开放时代的强劲旋律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脚注。根据这个脚注而摄制的《中国合伙人》,同样讲述的是“新梦想”学校的相同奇迹,但更显得神奇而又充满吸引力。它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出国留学潮的幕后推手新梦想公司的成功奥秘,另一个层面是这个中国民营企业赴美上市的成功奥秘。这两个层面的交融使得影片具备了双重吸引力。 五是关于青春怀旧的“现象电影”。逝去的青春或爱情历来是类型片的永恒主题。《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述了新一代大学生郑微与陈孝正之间的校园爱情及其失落过程,其间伴随郑微的青梅竹马恋人林静因目击母亲与人偷情而引发的逃避爱情等心理疾患后果。当代校园爱情的奇特处及其后果引发青年及中老年观众的关注兴趣。 六是关于文化热点的“现象电影”。其标本是《天机·富春山居图》。该片故事发端于2011年6月在台北故宫发生的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事件:长期分存于杭州和台北的黄公望名画《富春山居图》之两半终于在台北首次合璧展出。这一事件蕴含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象征性意义:国宝级名画的合璧展览,等于是目前政体分离的海峡两岸的一次象征性团聚,它极有可能构成两岸政体团聚的一次象征性预演。这样的文化交流事件,无疑构成该年度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热点。《天机·富春山居图》据此而虚构出跨国集团争夺名画的故事,其初衷自然是借助这个文化热点现象去打造一种时尚品位。 七是关于粉丝的“现象电影”。这也可称为“偶像现象电影”。影片《小时代》及《小时代2》的先后热映,一方面来自于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杂志的粉丝群体的票房拉动力,另一方面也来自在影片中饰演角色的杨幂、郭采洁、柯震东等明星的青春偶像的号召力。 当然,上面的几种“现象电影”类型只是相对而言的,因为如果从不同视角去看,会有不同的分类;同时,其中有的也可以同时划分到两种或以上类型中。例如,《失恋33天》也可以同时视为网络人气电影,因为它充分地借助了以国际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人气小说、网友改编投票、网友拉动票房等网络元素的助推力,从而显示了互联网在电影艺术生产与消费中的推动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