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在中国出现不过二三十年,但其影响却翻天覆地,“互联网+”带来的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波,已经传导至美术领域且影响至深。 由最初的贴吧、论坛到博客,至今天以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大爆发”,使得美术也进入一个自由的时代,有个性、有作为、有追求、有思考的艺术家开始更多地转向网络空间展示作品、寻求观众和利用网络发声。美术创作者实现作品与大众的直接联系,不同面貌风格的作品与不同层次的受众匹配、联结成为现实,实现价值成为可能。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创作环境的空前自由,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伴随问题产生,最近被曝光的首届全国大学生美展作品抄袭某环保厅照片事件让观众唏嘘。也是最近,一篇文章广为流传,其中揭露众多国内艺术家抄袭国外艺术作品的例子,令人乍舌。还有例如“国家一级美术师也玩抄袭”,“央美研究生涉嫌抄袭清华教师”等等美术创作中的负面新闻不一而足,值得我们警醒和思考。 网络能够集中各个阶层意见,是它的天然优势,尤其是自媒体的几何倍数传播扩散带来的强大声势。而面对喧嚣的观点和海量的图像,艺术家们如何保持定力和独立思考,创作出不趋附标准的原创作品,这也考验着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此外,网络的不断发展为美术作品传播、扩散带来自由的同时,对于艺术深度功能的消解也存在端倪。当今各种形式的网络美术展览空前活跃,它打破了传统展览的场地、经费、组织、权力等限制,为小众化、自我化的作品传播提供可能。 我们看到,那种迷恋于小我、小资情调的美术作品,打着艺术个性化的标签大量出现,这类作品似乎契合了这个时代而在网络空间占有市场。它们一味追求标新立异,甚至突破美学底线,以形式的极端博取观众的眼球,这实际上是网络“纵容”了美术创作的过度个性化。 美术创作既要利用新兴的手段,更要把自身置于美术发展和文艺创作的规律体系中,把握美术创作的核心,提升美术创作的价值,把目光由室内和个人转向广阔的社会和人民生活。面对方兴未艾的网络,美术家们必须认识到:虽然眼睛在网上,脚依然要踩在现实的土壤里。只有拂去功名的尘埃,戒骄戒躁,用心感受时代脉搏,潜心艺术创作,才能创作出既为大众喜爱又无愧于时代的饱含大能量的艺术佳作。 (作者:刘昌玉 为台州市玉环古顺学校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