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参考文献: [1]洪深.导言[G]//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77. [2]郑伯奇.中国戏剧运动的进路[J].艺术月刊,1930,1(1):1-16. [3]三爱(陈独秀).论戏曲[J].安徽俗话报,1904(11):1-6. [4]傅斯年.再论戏剧改良[J].新青年,1918,5(4):349-360. [5]程砚秋.谈非程式化的艺术——话剧观剧述感[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61-162. [6]程砚秋.检阅我自己[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7]朱文湘.罗瘿公生平[M]//程砚秋日记.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61. [8]程永江.我的父亲程砚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83. [9]程砚秋.我之戏剧观[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2. [10]文学研究会宣言[G]//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71-72. [11]程砚秋.赴欧洲考察戏曲音乐出行前致梨园公益会同人书[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7. [12]齐如山.齐如山谈梅兰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220. [13]程砚秋.关于改良戏剧的十九项建议[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61. [14]傅谨.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刍议[J].中国戏剧,2013(8):54-57. [15]欧阳予倩.谈幕表戏[M]//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34. [16]程永江.程砚秋史事长编: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95. [17]中国戏曲研究院.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3:395. [18]王建浩.中国戏曲的“幕表戏”传统与“口头程式”特质[J].戏剧,2014(6):92-106. [19]刘迎秋.程砚秋日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3:524. [20]欧阳予倩.中国戏曲研究资料初辑序言[M]//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1. [21]程砚秋.程砚秋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4-75. [22]程砚秋.程玉霜讲《旧剧的导演方法》[M]//程砚秋戏剧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65. [23]安葵.戏曲变革与“五四”新文化运动[J].艺术百家,2004(3):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