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国际互联网登陆内地,随即日益普及,网民数量迅猛增加,这种变革性的传播方式也为影评平台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作为国内最老牌的电影论坛之一——“后窗看电影”论坛由卫西谛创建于1998年12月,是网络社区“西祠胡同”中最早的一个电影论坛。这一时期,各种影评论坛如新浪影行天下、电影夜航船论坛、雅虎电影论坛等一批影评论坛如雨后春笋般相继问世。自2002年始,随着个人博客在中国的火爆,影评博客亦由此兴起,影评平台开始渐呈精英发声的趋势。随着各大社交网站兴起,以兴趣导向为特色的豆瓣网于2005年诞生,用户所熟知的是其网站读书、电影和音乐的三大系统功能。基于传统社交网站的豆瓣网注册用户过亿,实力不容小觑。同时期,同质性而且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网站还有猫眼网、时光网、人人网、电影频道等网站。 相对于被专业人士掌控话语权的传统影评年代,基于互联网无需审查、不受成规要求的特点,人人都是影评人,人人都是自媒体,借助网络平台,网众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网络影评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是其他影评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也是网络影评强大影响力的源泉所在,口碑与评分日益成为普通观众选择观赏影片的默认标准。 早在传统影评时代,就有研究者认为,电影票房不仅受到故事类型、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制作成本、发行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电影评分的影响。在2016年年末,围绕着豆瓣、猫眼网“恶意差评”这一事件,曾产生一场强烈的舆论风波,影评网站的影响力可见一斑。可见,影评网站不单可以影响电影票房,亦可波及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2016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文《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恶评伤害电影产业》,透过对《长城》《摆渡人》《铁道飞虎》三部电影的电影评论和评分,质疑网络专业影评人“一句顶一万句”的话语权,电影的观影价值、专家与大众审美的分野成为这场风波的论题中心。 如今,诸如豆瓣、猫眼这些影评网站的评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兼具了审片员的功能,许多网站亦会引用豆瓣的评分作为推荐的标准。在这个默认“公赏力”的大前提下,影评网站是否可以承担起这个职责,这是大众和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显然,评分体系的初始锚定设置和算法同样重要,监测算法的公正对最终评分的正义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豆瓣网创始人杨勃曾对豆瓣网的评分机制作出如下解释:“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0到10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着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这种完全无监控的机制,就为黑客通过收集互联网已泄漏的用户和密码信息,生成对应的字典表,得到一系列可以登录的用户,为最终“制造评分”创造了可乘之机。 在关注影评网站影响力的同时,我们更应聚焦能够影响影评网站的要素,即这些影评网站的运营与盈利模式。作为社交网站,影评网站的核心框架雷同于诸如微博、脸书等社交网站,都需要通过用户发布信息引发普遍关注,形成意见领袖成就评价权威。获取流量的目的在于实现流量变现,只是变现的方式各有差异。其实在评分用于电影评价之初,就已经难逃市场的操控。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以数字作为商品的评价源于股票和期货。这种量化的比较方法逐渐运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消费领域,随后进入艺术商品的评价范畴,从电视收视率及电影的市场份额等词汇的用法可见其渊源。 总体而言,无论是票房还是评分都不应也不能成为“评价之王”,无论是普通观众抑或专业人士都应该正视影评网站的商业属性,并试图更多地立于“电影之内”及“产业之外”。只有这样,才能将影评网站更多地导向公正与客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