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舞蹈学 >

关于舞蹈艺术评论问题的思考(2)

http://www.newdu.com 2018-05-30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邓佑玲 参加讨论

    二、反思历史演进中的人类价值取向
    (一)人类历史的构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历史等于物质历史与精神历史的整合。物质史等于物质文明史,用现代工业文明的话语体系来说,物质史就是人类历史构成中的“硬件”;而精神史主要是指观念形态的历史,即狭义的文化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历史构成的“软件”。人类历史实际上就是由“物质硬件+精神软件”构成的。从这个较为简化的理解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人类历史繁茂芜杂表象背后的真相。
    人类历史的“硬件”是和生存息息相关的物质形态。从衣食住行,到道路、住房、厂房、公共服务设施等,它涉及一切物质形态的、有形的东西。在舞剧或舞蹈作品中,就是服装、道具、舞台、布景、灯光等有形存在物,包括人,人也具有客体物质属性。所以整个社会中的有形物质的总和以及它们的发展历史,这些硬件是我们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根基,也是人类发展的工具。
    人类历史的“软件”就是我们讲的狭义文化,伦理、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审美等观念形态诸要素。在舞剧中,它体现为精神、观念、哲思、价值判断,如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高尚与低俗等伦理道德观念,美与丑、喜怒哀乐、敬畏悲悯等艺术的、宗教的、审美的情感、思想等。“软件”不是工具,而是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引领和灵魂,也是包括我们舞蹈艺术评论工作者在内的一切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意义所在。换句话说,包括舞蹈评论工作者在内的一切文化工作者,就是靠运演人类历史的“软件”为存在意义,并以此为使命的。
    (二)人类历史构成要素的互动
    人类历史构成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硬件”和“软件”的互动关系。
    首先,人类历史的物质“硬件”是暂时的、不可持续的、不断更替的。比如人类的居所,从洞穴、树居、巢居,到干栏式、帐篷、碉楼、钢筋水泥、玻璃高楼大厦等建筑;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从平房到楼房,建筑的材料、形制、风格样式一直都在不断变化更替。
    对于舞蹈艺术评论人来说,物质的、硬件的东西不过是载体、媒介和工具;艺术评论者要关注的重心恰是人类历史的那些“软件”。
    其次,与“硬件”相反,“软件”是长久的、可持续的、累积性的、成长性的、延续的。有一个概念叫做“文化基因”,指人类的非生物基因,它就是人类历史的“软件”。人类历史的精神文化或者“软件”是在不断传承和积累的。西方自由平等观念在古希腊就有胚胎,无论代际怎样更迭,这些观念却一直延续至今。中国也是世代延续,“硬件”不断发展改变,然而,上起先秦儒家和道家所创立的以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人格理想、天人合一、负阴抱阳的哲学思想观,至今仍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含蓄内敛、中庸和谐、美与善合一的人生观、伦理观、审美观,至今仍交融互现。特别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文化,以哲学、史学、文学、文论的方式留存下来的典籍,把人类的文化文献化、固化留存下来,成为一代代人心智发育、文化积淀、精神成长的基础和源泉。
    文化DNA世代积淀,构成了后世人们进行文化再创造和审美创造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文化的规范。中国艺术审美文化以空灵境界为最高境界,追求象外之象,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晚唐司空图在《诗品·含蓄》)的艺术意境,“以无为本”(王弼)“有无相生”(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些精神审美观念历千年而不变,人类历史的“软件”,那些精神文化才是永恒的,这也是人类历史软件或者人类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此,“软件”可以变成“硬件”,但“硬件”的物质不能再变成创造性的“软件”。除非复制,比如再造一座长城,再造一座金字塔、故宫、布达拉宫、艾提尕尔清真寺,艺术上,复制没有太大价值。文化艺术的本性是传承,文化精神生命可延续,但不是通过复制来完成,而是靠创造来延续的,即艺术追求的独创性。中国古代文化精神、审美传统、美学志趣,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艺术审美观,也可以转化为今天人们的创造性的物质、精神实践。
    工具性的、物质性的硬件是“软”的、“弱”的,非工具性的、精神性的文化是“硬”的、“强”的。这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结论。
    (三)人类历史的演进及其误区
    1、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
    从本源上说,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精神。从人类历史来说,先有人类历史的“硬件”,后有人类历史的“软件”。对于舞蹈艺术评论人来说,不坚持这一点,就会在意识形态上出问题。但是,仅仅这一点也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从人类历史的过程来看问题。既有“起源论”,也有“过程论”。
    从历史过程来看,文化引领文明、“软件”引领“硬件”。物质、“硬件”是客观的、是死的东西,它们不可能担当引领者的角色。担当引领者角色的只能是文化和“软件”。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意识、文化和“软件”的引领作用。
    对于舞蹈艺术评论来说,舞蹈文化引领舞蹈事业的发生发展。从更高的站位来看,人类历史就是意识、文化和“软件”引领物质、文明和“硬件”的历史。掌握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历史十分重要,对于把握舞蹈事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要。当然,历史过程的发生发展需要人来完成,但在这一过程中,意识不可能决定物质,“软件”不可能决定“硬件”。否则,就会陷入决定论的思维泥潭。
    2、人类历史演进的误区
    笔者认为,人类历史已深陷发展的悖论中。我们常说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更硬的道理是发展的“意义”。如果没有对意义的追寻,一切发展都归于零。如果没有意义或价值的考量,什么样的发展都是无意义的。
    回看学科发展历史,这种发展悖论显得更为深刻。自然学科体系、社会学科体系、人文学科体系,这三者在萌芽阶段都是混为一体的。古希腊罗马时代和中国先秦时代,科学、技术和人文、艺术不分。到了工业革命时代,随者现代化的快速推进,研究自然界规律的自然科学,这些工具性的学科逐渐占据上风,研究人类社会关系规律的社会科学,如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工具性的学科迎头赶上,而关注人类意义和价值的人文学科却被抛掷脑后。
    工具绑架了“人”,工具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绑架了人文学科,也正是现代化的发展让人类陷入目前的社会各种诟病之中。价值观念偏差、道德沦丧,恶性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老人摔倒了没人扶、也不敢扶!笑贫不笑娼!高材生用专业药剂毒死同室同学,“谢谢同室四年不杀之恩”!艺术圈涉毒事件不断……放大了看,这些都是人文学科滞后发展的必然结果。单看城市建筑,“乱象”林立:沈阳铜钱建筑、北京“裤衩建筑”、新华社新楼造型……无不是缺乏本民族人文精神、审美自觉的体现。
    没有人文精神的引领,科学就有可能把人类推向战争等灾难的境地。试想,科学家可以制造原子弹、核武器;空间技术可以将人送上月球,但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工具性研究成果的运用将反过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爱因斯坦晚年逢人必谈道德的权威性,他知道原子弹不良使用的后果,更知道任由科学发展的后果。他还有另一个称号“世界的良心”。爱因斯坦晚年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科学精神须臾也不能离开人文精神的引领。
    再看位于人文学科塔尖上的“哲学”。东西方哲学曾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但是,大物理学家霍金说:“哲学已经死亡”,“哲学死亡即人死亡”[1]。延伸其意,即人文学科死了,身体意义上的人类虽然繁花似锦,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已经死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匮乏的不是物质,而是哲学,此刻,正处哲学最灰暗之时。自从20世纪早期以来,西方掀起摈弃哲学的思潮,特别是近五百多年来,以现代化为核心的欧美文明的确带来了繁荣和发达,但也带来了物质主义、技术主义等这些异化人性的文化弊端。当下,逆现代化现象(如不用汽车)、逆工业化现象(如不用工业产品)、逆城市化现象(如回归山野居住)越来越多,究其本质,就是基于对以往现代化发展史的深刻反省。
    大文豪托尔斯泰1886年发表了《我们该怎么办?》,主要就是反省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堪称是19世纪80年代的时代座右铭。这本书深深吸引了法国伟大的印象派画家、抽象主义大师保尔·高更。高更经历塔希提岛的生活,1898年他不顾贫困和丧女的悲怆,完成了他的绝世艺术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高更希望后人认识到:人类历史纷繁复杂,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才是真正約首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人类已经走到了新的重要历史关口,中国也将进入重大社会转型期。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五百年来的现代化历程。可以明确的是,欧美文明发展模式问题丛生,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建设中国的现代化,地球可能难以承载。
    因此,我们必须回应20世纪以来东西方大思想家、大艺术家对“现代性”的深刻反省,总结问题,吸取教训,破解“动物性生存”困局,破解“工具性生存”悖论,开辟“艺术化生存”的新境界。
    3、人类历史演进误区的几点思考
    反思人类发展历史误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发展要以意义为引领,以价值为取向。著名存在-分析学派领袖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说:“无论处境多么悲惨,我们都有责任为生命找出个意义来。”[2]他还强调,人类一定要“活出意义来”。这是他毕生努力的目标。实际上,不仅是舞蹈艺术评论,整个艺术评论乃至整个人类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解决意义问题和价值问题,在这其中,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研究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从意义和价值角度反过来考量一切发展问题。
    其次,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价值,高度重视文史哲和艺术的作用。叔本华曾经说过,“理性最多只是一种工具”[3],它不能成为目的。科学精神如同航船,人文精神如同航舵,而人则是舵手。由此来看,人类发展的希望在于,把意义和价值的界定作为发展的最高原则,由人文精神主导工具性的科学精神,由人文学科体系引领自然科学体系和社会科学体系,这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真正的艺术而非“娱乐至死”。娱乐大于艺术,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再次,重估艺术的价值。哲学是人类文化和人文学科的塔尖,但我们也要明确,艺术也是处于人类文化位阶顶端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讲人的自由发展。他认为,只要人类还没有解决温饱生存问题,人类史就还不是真正的人类史。按照他的说法,只要还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人类史只不过是史前史,也就是人类真正创造自己历史之前的历史。那么,解决了生存问题,人类才有可能考虑发展和享受的问题,其中包括从事艺术、哲学和批判。当然,马克思这里的批判也包括舞蹈艺术批评在内的整个艺术批评。因此,艺术处在人类文化顶端,即上层建筑的高处。
    康德也曾十分推崇自由意志。他的三大批判中《判断力批判》就包括审美力的批判。席勒认为艺术的“游戏状态”,也就是超越感性和理性之上的审美状态才是真正的人的状态,只有在这种审美游戏状态,人才确证自己为人[4]。只有进入艺术境界,实现“艺术化生存”,人才超越“深夜加班族”“雇员”“清道夫”“会计”“律师”等等工具化存在,而确证自己为一个自在自为、自在自由的、大写的“人”。中国自古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在人生理想、人格养成、人伦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乐”排第二位,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表述,则将乐舞提升到人格完善高度。“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吾与点(曾点)矣”(《论语集注》),孔子通过赞同曾点的人格理想,表达了儒家遵循自然、歌舞相伴,重视乐教的社会、人生理想。
    最后,充分认识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价值。中国是诞生东方哲学、东方文化的源头之一。中国文化贵在强调人生智慧、意义和价值,在这些理念下的中国艺术文化可以对接后现代思潮中人性的复归。出生于1900年的德国大哲学家伽达默尔曾预言,200年后大家都要来学中文。英国大思想家、历史学家汤因比,1967年提出“人类要解决21世纪的问题,必须要到中国的孔子思想和大乘佛教中汲取智慧。[5]”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肩负着统合整个世界,为之带来和平的命运……在统合过程中,中国将起主导作用。[5]”
    反思人类历史的构成及其发展过程,是为了确立我们当下一切行为应有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确立,也是我们探讨艺术本质的前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