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艺术院校毕业创作展览的季节。我像大多数教师一样,面对着刚刚从考研的硝烟中走出来的爱将,和他们一起扳着手指算计着剩下的本科时间,努力做一些可以做到的事情。 “一线”的艺术院校几年前就开始减少招生,校园人数已趋于未来发展的“正常”数字,但与扩招前比较,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目。艺考本来是一件很小众的事,每年元宵前后的考试人群,带来所在学校附近的交通堵塞,会挤上所在城市媒体新闻的头条。正是这样庞大数据的参与,哪怕80比1的比例上学,也会让校园显得更加热闹。在这个四年本科即将毕业的倒计时刻,还好夹杂着校园油菜花的气息,处处安慰着无奈的我们,青春无敌,年轻就是希望。 有那么多人上学,就有那么多人毕业。现在的美术学院基本上,大学一年级在基础部,或可称基础教学。二年级分到各系进入细化一点的专业基础教学,三年级开始所谓的专业学习。作为学院的传统要求,毕业前必须完成和通过专业论文的答辩和毕业创作的展览,才能够顺利地拿到本科毕业和学位证书。十几年教学下来,每每带完毕业创作,我会问自己的学生,你对大学四年中哪些课程印象最深,总会听到这么一个答案,基础部和毕业创作。究其原因,基础部的学习,由于通过自己切身的努力,不管“应试”的方式还是“软试”的方式,都是实实在在地通过了尚可称为当下最为公平的考试,获得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资格。伴随刚入学的那一点新鲜和兴奋,面对的师资力量的变化和学习环境的改善,让大家在大学一年级“后高考”阶段的学习尚且努力。接着大学二、三年级,仿佛机器的齿轮,运转的不快不慢,到了大学四年级的毕业创作,突然感到四年时间的短暂,对于有所获得或者担心马虎对待没法毕业的同学来说,都是一次赶鸭子上架或者亡羊补牢的记忆。 要想知道毕业创作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就要知道我们的毕业创作究竟体现什么。大学本科的毕业创作,首先体现作者(包括审美在内)本科四年努力积累的认识;其次体现本科四年(或者五年)学习的专业技巧,这些与手艺人没有太大差别的技术要求,也是靠四年有限时间磨炼出来的。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创作来说,与其说创作,不如说是学习创作的一个过程。原来的专业课程不管临摹还是写生,都有对象,都有具体的要求,仿佛我们面对可以触摸的东西。创作没有具体的要求,要自己去寻找方向,从草图到小稿,从小稿放大到素描稿,再到水墨完成稿。思想虽然可以天马行空,实际操作却是那么的按部就班、枯燥无味。在整个过程中,我经常碰到同学们的反问,艺术创作的快乐和兴奋在哪里?艺术创作一挥而就的潇洒在哪里?我苦口婆心地说,只要有技术要求的操作过程,都没有那么赏心悦目,为了追求最后的高度,几乎会抵达人类痛苦的低谷,正是这种炼狱般的过程,让你不停的突破,而后去品尝不是谁都能获得的喜悦!我们所看到的马友友、李云迪、郎朗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有这么一个非人的痛苦或者努力的训练技术的过程;《傅雷家书》中流露,少年傅聪难以忍受严格训练的离家出走,以及作为严父傅雷的内心自责,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从艺的不容易。 假如不通过毕业创作,去真正切身体会一下艺术创作的不容易,这些通过艺考的独木桥而挤进专业门墙晃荡了四年的院校学子,可以说几乎没有品尝到艺术的滋味!我真为他们在艺考时付出的艰辛而感到可惜。学院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除了少部分同学有精进之意以外,另外三分之二过了基础部一年的新鲜感后,开始享受大学校园中与中学处处有具体要求不同的自由。这些原来优秀的艺考学子,不充分利用大学宽裕的时间,扩充一下自己对人类文明的认识,以便提升自己对审美的理解;再加上只要参与并不难通过的专业课程,很快丧失艺考时,哪怕以“应试”为目的,努力训练起来的基本技术能力。我想让这部分人再来参加本科的招生考试,是否可以考上都是一个问号。每年在毕业创作动员会上,发现少部分同学,其对专业的诉求加上与艺术有着先天关系的青春锐利,让老师都自愧不如。而另三分之一的同学,或许是失之个人的性格,以及习惯了中学的按部就班,当反应过来大学就是这样的时候,已经面临大学毕业。不知道什么原因让他们忘记,自己至少是60比1通过艺考的同龄人中的精英。 虽然有专家强调,现在艺术院校的功能,已经从培养艺术家的摇篮降格到培养社会有用的艺术人才。实际上从事教育多年后,一听到“有用”这个词,心里就发怵,这个时代以“有用”为目的,几乎让高等教育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正如吃饭对于活着,但活着肯定不仅仅是为了吃饭那样简单的道理,在这个功用的时代,让我们的思维远离常识。本科阶段教育目的,应该是借助专业不同的学习,去努力追寻“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这个“有用”的技术要求,应该是“人之所以为人”意义追寻中的分工不同或者是意外收获。通过不同专业的学习,在完善心智的过程中,感谢上帝!我还懂得一门养活自己的手艺,说直白一点是人成了什么都成。而我们把这个意外收获当成了主要目的,教育不出状况才怪!本科的年龄显示出来的积极向上或消极叛逆,那些与青春有关的一切状况都可以接受,但受这个功用社会影响的做什么事都先问有什么用?会让已经被体制折磨得很无奈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失望和气馁,但能怪从一个考场走入另一个考场追求“上进”的他们吗? 在完善和量化了的学院教学中,毕业创作我们还可以学到什么?我想,至少还可以学到艺术创作个性的重要;还可以学到艺术创作像大部分人类劳作一样,花多少时间有多少收获!体会到艺术创作不是简单的快乐,是经过难以企及的痛苦后,感受到突然获得的喜悦!在这庞大的教学工厂里,量化管理是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但作为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填塞如表格状的课程,而是用自己可行的方式,不管谈理想、还是谈技术,哪怕“忽悠”,也要让同学们尝到绘画的味道。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