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北京电影学院)承办的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2018年学术年会暨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 ”学术论坛在北京电影学院举行。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包括港台地区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如何挖掘并有效运用中国文化艺术传统资源,促进电影理论与创作发展,提升中国电影质量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 在论坛的主会场中,有七位专家学者作了主题发言。从中国动画电影的源流,中国电影的创作层面,理论层面,学科的发展,中国电影学派的发生、主旨命题、时代任务以及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展开,并对论坛的主题“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进行交流讨论。现撷取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中国动画学派中的“东方神韵”及其现实意义 ——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 中国动画学派是什么时候形成的?80年代初期,《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一系列动画电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派,即鲜明的中国风。然而,这些强调民族化的动画电影,只是将民间的美术、壁画、剪纸工艺应用到动画当中,却忽略了对动画电影中电影语言的研究,比如叙事、受众以及艺术和商业怎么结合等问题。 中国电影学派的梳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中国动画学派对中国动画电影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对中国电影学派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国电影人既要找到自己的文化主张,又要对当下“从工业体系进入到全数字化体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更是一门时尚的艺术。中国电影人需要有担当有传承,还要把现实主义作为我们主要的创作表现内容。 从赋比兴电影理论的建构过程探索《易电影理论》的创建与当下电影在创作和研究上的互动 ——刘成汉(香港演艺学院教授、电影导演) 《易经》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经典,是最古老的符号系统,比西方的符号学早了几千年。如果来自西方语言学的符号学可以借用来发展成电影理论,那《易经》也可以借用来发展成电影理论。周易研究中的很多美学论点,可以运用在电影创作、电影理论方面。 好莱坞的电影制度能够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一流的监制人才,不单单是编导和技术人才。现在中国电影的票房很火,但是如何能长久壮大下去?关键之一就是要培养出一流的电影监制管理人才。 新环境下中国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发展之思考 ——胡智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 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学科面临怎样的新环境?在新环境下,学科发展面临怎样的新挑战?这个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首先,对中国戏剧影视学科面临的新环境有三点判断: 第一,我们正面临着新全球化的语境; 第二,我们面临着戏剧影视行业发展繁荣的环境; 第三,我们面临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环境。 其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中国的戏剧与影视学科面临着各种挑战: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的总量、体量不足,质量也不够; 第二,在学术研究方面,缺乏真正标志性和重大影响的成果。学术支撑的发展跟不上,在整个学术领域缺乏竞争力; 第三,在社会服务方面,还不足以给行业带来重大的宏观、中观、微观的推动; 第四,在文化传承方面,中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提升,无论是文化建构、文化传承还是文化创新,所做出的贡献有待加强。 最后,中国戏剧与影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文性。这是我们未来学科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第二,科学性。必须要尊重专业规律、尊重逻辑性; 第三,创新性。既要尊重已有的规范,同时我们要与时俱进敢于突破。 中国传统文化与电影视觉造型创作 ——霍廷霄(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电影美术协会会长) 电影是一个集娱乐性、艺术性和传播性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电影美术创作的基石,无论是史诗片、奇幻片、动画片,中国电影人创作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绘制着入梦如幻的场景。 电影美学是导演展示传统文化最好的工具,唯有电影美学创作才能将同一世界同一故事以不同的造型风格呈现出来。可以说,没有好的美术造型,电影很难实现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意图。 无论是写实风格造型还是写意风格造型,中国电影的美术造型设计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要扎根中国深厚传统文化的基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提炼传统文化的精粹,结合当代电影视觉艺术创作的高科技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露痕迹的融入到当代电影艺术作品中,让中国电影视觉语言更丰富,让中国电影视觉艺术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时间与空间:思考艺术传统在当代电影中的创造性转化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传统有三大维度,即庙堂式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在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建立中国的学派、中国的电影学派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思考。时间维度,不是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不是一味的继承传统,而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空间维度,文化开始从精英走向大众,从庙堂走向民间。电影已经不再封闭在单一文明空间当中,现在是中国在走出去,别人在走进来。 中国电影将来要有像好莱坞电影那样的气派,成为世界电影。中国的学派将来要为世界的电影学派做出贡献,要成为世界电影学派中能够提供最好精神文化营养的那个学派,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玩的学派。借用淮南子这句话:“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世,不必循旧”。 中国电影学派的知识构建、价值诉求与创新工程 ——李道新(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 在中国电影的知识体系里找到两个关键:空气说和同化论。空气说实际上是中国电影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电影创作的一种观念性的描述;同化论是指中国电影人对观众接受方式的一种理解和阐释。空气说+同化论成为中国电影整体理论。 无论是讨论电影生产方式,还是讨论观众的问题,空气说和同化论,最终两者要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观念,在30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了。中国电影人大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里,已经比较明确的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概念结合中外大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各种探讨,然后形成了我们的电影创作和电影观众理论,而这种理论是整合在一起的中国电影的整体理论。 意境与中国电影中的想象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从梳理的电影史中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与中国艺术传统之间的联系是最紧密的,以其独特的方式为现代中国提供了非常另类的不同的选择。这里有几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第一个问题:传统的连续性问题。中国电影学派是要找到一种和传统相关的风格吗?第二个问题:中国电影和中国相关的传统,究竟是工业的问题还是风格的问题?工业和风格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工业是否是中国式的,风格里面是否包含着工业的元素,工业和风格究竟是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意境”是象征性的理论问题,经常被用在中国的古代文论中。在电影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电影如何找到原有代码里面的所谓“中国”,这个“中国”一方面在理论上可以创造出一个和西方二元对立式不同的中国,同时又可以想象一个可能性的中国,而“意境”这两个字恰恰包含的是象征着一个古代中国文化系统中对事物的表达,这两个字已经成功的进入了中文的日常生活语言。 中国艺术传统如何在电影里出现,如何在电影里发展,有两方面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要打开更广阔的视野。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差异对我们的研究有很大的启示。另一方面,要探讨工业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电影工业和运作之间的联系,这些也都是我们研究范畴内的问题。所以,中国电影学派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能够给我们提供具有意境的、有想象力的、未来的无限空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