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已有的“三个自信”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意味着将我们民族的生活价值系统及其表达形式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层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活的灵魂。“文化自信”也是中国创新设计崛起的根基—从设计文化认同到设计文化自信再到设计文化自强。文化自信观的核心是以对国家文化最基本价值的认同为基础的,是凝聚这个国家共同体的精神纽带和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亦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深厚的战略资源,是政治、经济、军事等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将设计创新教学建立在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石上进行研究,才是全面推进我国设计教育事业和振兴中国设计创新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设计能够实现中国设计自强的根本保证。 一、教学中文化自信观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设计艺术的灵魂,而设计创新教学更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关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和销售大国,中国设计业被烙上了“Made in China”的印痕,“Designed in China”却难以寻觅,其中根源就是文化自信不足。中国当代设计由国外传入国内,其发展缺乏自身成长的土壤,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在西方设计影响下前行,模仿多于创造,而设计教学的基本框架和体系至今依然沿用国外模式。虽然有很多留学国外的设计师、教育家不断将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案、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带回国内,但就设计教育思想和体系设置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来讲,沿用胜于突破。另一层面看,学生通过网络和印刷品等途径可以方便地了解西方国家设计前沿的作品,浸淫在其思想之中,直接导致作品设计缺少本土文化思想依托,“把别人的现状当成了自己的前景”。 二、教学中文化自信观的培养途径 设计创新教学中需要依据系统论的整体性、层次性、最优化、动态性等基本原则,围绕设计教育培养目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以及层次间的动态交互中探寻“文化自信观”培养的路径。 1.从思想观念上,确立设计主体国家文化自信观。当今世界,文化认同危机普遍存在。目前就学的“九○后”大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变迁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中各种意识流、文化流交织存在,事物呈现多种不确定性状态。这种认同困难体现在设计教学中,就是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吸收、思考不够。因此,首先要从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国情特色入手,广泛探讨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和坚强的民族自信心及民族精神,使设计主体深刻了解和认识中国悠久辉煌的历史,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对本民族的认同与国家认同、公民身份认同协调统一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设计主体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在内心自觉完成国家文化认同的内化,确立自身的国家文化自信观。 2.在教学体制中加强国家文化自信观教育的构建。将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教育纳入课程教学改革体系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以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知识结构为着力点,有效增强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意识。首先,依托现有文化资源,增加中国传统文化课比重,以此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度和广度,做到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体系做支撑,又有广博的文化根脉做依托。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以现代设计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框架,以优秀文化精神为创新源泉,重构知识结构,加强国家文化自信观教育的构建。其次,将优秀的民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引入课堂,进行优秀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性文化资源的继承性学习和创新,同时结合专业课程进行资源对接,拓展传统文化魅力,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营养的根基。在课堂上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结,引导学生通过文化的认同获得设计创新的“道”,让学生在设计中去自主了解和主动学习中国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再次是走出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深入社会和生活,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考察等活动,利用专业技能和知识挖掘本地的方言、民间习俗、历史人物、现存古迹等资源,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物展示、图文介绍、情境还原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接触中国文化。使学生透过五千年的历史,感受、领悟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让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品质,培养自觉的文化践行意识。 此外,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的资源,搭建开放的中国优秀文化数据库平台,把传统的师资、纸质教材、课件、视频等通过微信平台、网站等数字技术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成一个有机整体,推出“传统文化营养大餐”,以便学生根据需要自主学习和灵活选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尊重和维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关注当代先进文化,建立开放的文化自信观,也是设计创新教学的关键。 从整体上看,建立国家文化自信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国家、学校和社会设计团体三位一体的支持和鼓励,为其发展提供国家文化自信教育的实践平台。首先,国家的政策支持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国家文化自信观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以简洁明快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其次,设计院校的教育机制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国家文化自信观的中坚力量。设计院校是实施设计教育的主体,需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国家文化自信观教育的积极培养;定期举办彰显民族设计魅力的展览和民族文化讲座、开展民族文化企业的校企合作、组织各种弘扬传统文化的设计赛事等;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族自豪,接受并自觉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完成国家文化自信观培养的目的。再次,设计团体的认可和鼓励是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国家文化自信观的指南针和试金石。近几年,在各类比赛中,关注本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等主题设计赛事越来越多,像著名设计大师靳埭强先生创办的 “靳埭强设计奖”,以及留德设计师林家阳教授与靳埭强先生倾力合作打造的“中国大师奖”,都致力于以国际先进设计创意理念和具有原创性、本土精神的设计作品推动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广告协会、中国包装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及各级地方设计委员会,也应每年有针对性地举办面向广大设计院校在校生的设计比赛,鼓励和引导全国大学师生、设计师、艺术家等关注本民族的强大文化、艺术资源和主流设计,努力提高学生参与设计实践的学习兴趣,实现设计院校与设计需求之间的对接,提高设计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有助于设计主体践行中华文化复兴和时代发展的光荣使命,探索和重建新的东方文化观、东方设计观,以此达到在设计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实现文化自信观的培养。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讲话精神,将设计创新教学提升到国家文化自信的高度进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将民族文化的精髓渗透到设计教育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日常教学中,将中国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熔铸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观。这将重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当代中国间的血脉联系,形成中国设计的个性和特色,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变,这也是中国设计崛起的灵魂所在,是设计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本文系2017年度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中国设计文化自信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7CWYJ29) 作者系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