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的坚韧与苦涩的诗意——耿翊油画风景系列中的贵州精神
时间:2025/09/18 02: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剑 点击:次
在耿翊的油画作品中,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是以《息烽新田村》为突破点的一系列风景画。这一触动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偏好,或者说,是我积淀到无意识深渊里去的童年经验被他的这系列作品激活;准确地说,是童年的乡村经验与他作品的一次碰撞让我听到土地的心声。 当我看到这幅画时,突然被画面撞击到内心,他把我在贵州农村生活多年的体验画了出来:苦涩的诗意。一条乡村马路把村子的远景、中景和近景斜斜地分开,在日晒雨淋的岁月中磨砺成粗糙而孤独的房屋散落在山野的斜坡上,空气中弥漫着干燥的气息,午后的太阳暖暖地照着这片艰辛却不灰暗的土地,这就是瑟瑟中带着暖意的黔地乡村,这是带有疼痛感的诗意,粗粝而有生活的质感。近处,是一些秋后疲惫松懈的黄色地垄,一块一块的,其间还有杂草沟坎,还有秋后零星散乱的菜地。特别是那些倚靠在树上的玉米秆儿,我几乎闻到了它被太阳烘烤后干涩的草香味儿。 ![]() ![]() 这就是云贵高原的乡村,土地上的人们操劳地活着,但从来不放弃内心的希望。江南土肥雨润,从山水画中可以尝到它甜腻甚而甜俗的味道,看多了都觉得有点假。那些假装归隐的文人其实并没有归隐,还在画中那艘小船或西窗下向画外的观众摆着他正在归隐的姿态。当姿态需要摆的时候,这个姿态就不是真正的归隐,而是观望式的归隐。在耿翊的这幅画中,唯有黔地的山里农民,艰辛地在贫瘠的土块里寻找内心的力量。“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取走了粮食骑走了马/留在地里的人,埋得很深”。生命与土地的关系就是这样,在土地上生老病死。村庄就如那些被秋风脱光叶子的树木,冷涩地站在耿翊的画中,站在我遥远的记忆里。 在《仲家坪·早春》作品中,那些农舍显得孤独而自足,一点都不摆放自己的孤独姿态,就按它原有的样子蹲守在山里。这一系列的画作还有《农舍深秋》等。曾听画家说过,域外画家也画过黔地风景,怎么看都不到位。那是一种对异域陌生的风景走马观花后温情脉脉的假诗意,那不是贵州人的生活,也不是贵州人的性格。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保护“潮尔——呼麦”体系的各种形态
- 下一篇:图腾:人类最早的结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