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的坚韧与苦涩的诗意——耿翊油画风景系列中的贵州精神(2)
时间:2025/09/18 06: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剑 点击:次
![]() 耿翊用干涩的笔触抵达的是生活的干涩,这种涩味细细品来,就有了丝丝甜味,这是劳作之后大地的馈赠。那些拙性的线条让人想起凡·高常用的短线,想起他的代表作《吃土豆的人》:生活充满劳绩,却因对生命和土地的敬畏而有诗意。在“苞谷地系列”中,那些玉米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坚挺地生长着,那种烈日下劳作的感受就像从地里穿过会被锯齿形的玉米叶划伤后被汗水打湿时的生疼火辣一样。画面的色彩是被太阳烘烤的焦躁的紫色,甚至快被烤干的土黄色,但庄稼地里的苞谷却有不可遏止地向上生长的意志力和生命力。 “喀斯特系列”是耿翊偏爱的一个题材,原因也在于贵州喀斯特岩石被太阳和风雨摔打后留下那份丑拙粗粝的力量感,那些在岩石中生长的植物所具有的坚韧品格,就是在石头缝里种植庄稼的贵州人的性格。这些画面都是灰调子,线条如蛇爬行,喀斯特粗粝的表面有时还会有小小的洞穴,充满神秘感。 但是,贵州原生的喀斯特地貌不会永远不变地保持下去。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贵州也不可避免地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也体现在耿翊的“黔山系列”作品中。这类作品基本上都会呈现出被开采后留下的伤口和废墟,被挖掘机这个现代性怪物切割后的剩山,把工业社会对农耕社会“强暴”后留下的采石场留在山里,像被切去一半的脑袋,全是斧痕。画面依然是厚重的调子,干涩的笔触,所不同的是,这些画具有了当下意识,留下了贵州前现代和现代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烙印。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保护“潮尔——呼麦”体系的各种形态
- 下一篇:图腾:人类最早的结盟形式